高中班级第一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很特别。我发现他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很少因为题目太难、没有思路而被卡住。大多数情况下,他遇到的问题是题目的计算量比较大,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更多的题目,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另外,他的计算准确率非常高。虽然在一些简算方法上偶尔会遇到问题,但大部分难题他都能解决。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还是说他有很强的数学天赋。
我和这个学生深入沟通后发现,他解决难题和不会做的题目的方法很特别。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时,他会翻看以前做过的练习题和例题,找到同类型的题目,再对照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当前的新题目。
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找到同类题型之间的共性,从一道题中提炼解题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新的题目中。这样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一旦知识迁移能力被锻炼出来,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速度都会提升,即使遇到很难的综合题,也不会被难倒。
这种方法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去实践,因为需要极大的主动性。你想想看,有些学生连错题都不愿意做第二遍,甚至改错题时只是照抄老师的答案,更不可能细致地去研究旧题和新题之间的关系,也不会主动从题目中提炼解题方法。
除了主观上的原因,这种方法确实也不太容易实践,需要长期的练习。其实可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尝试,因为小学知识相对简单,这种方法用起来也不难。当然,上了初中、高中再用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
这种方法的好处有:
能够帮助解决更多难题,提升解难题的能力
让基础更加扎实,因为遇到问题时,会从旧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突破口,新旧知识就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所以,这是一种稳扎稳打、上限很高的学习方法。但主观上很多人可能觉得麻烦,不愿意去做;客观上,这也不是一种速成的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在数学里很适用,尤其是在理科领域。
这种方法在题型中很实用,但对于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来解决问题的题目,可能就不太适合。尤其是当你在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遇到困难,这种方法就不太适用了。这类题目比较考验你现场记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不同的材料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有的以数字直观给出,有的则通过旁敲侧击,用其他场景让你判断当前情况。
不过,在数学领域,这种方法还是非常好用的,可以尝试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