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19年5月25日下午2点(北京时间5月26日凌晨2点),中国贵州画家陈顺林与荷兰法籍雕塑家Greogoir Donker(葛洛格·唐克)一起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
在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陈顺林与他的作品将连续播放一周至6月1日(北京时间6月2日)。据悉,艺术家个人播放视频长度为10秒,视频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写着陈顺林的英文简介,上半部分轮播着其作品《大圣系列》《水墨雕塑/牛系列》《贵州开阳十里画廊系列》等多幅作品。

据介绍,这是受曼哈顿市文化艺术传播中心邀请,中国与荷兰艺术家陈顺林、Greogoir Donker(葛洛格·唐克)在纽约曼哈顿纳斯达克大屏幕上开启的“空中展览”。陈顺林的作品里是来自东方的“新水墨”,Greogoir Donker(葛洛格·唐克)的作品是来自欧洲的米开朗琪罗式雕塑,二者碰撞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表现风格。据悉,这次合作之后,两人还计划在国内国外举行线下联展。(注:以上介绍来源于ZAKER贵阳)

经纪人与林子,2016年在北京东岳美术馆做了自己的“新水墨”个人画展,展览中得到了中国艺术届及大众的认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与美国艺术家,法国,荷兰、英国…等各方的大使都参观展览。其间,法国国际交流协会的主席芬妮现场颁发了趁法国邀请函,林子艺术道路便起航了。
于2016年在法国北部Lille市政府与中国现代油画之父的林风眠的作品《静物》同台展出;2017年在法国巴黎市政府美术馆“闻鸡起舞”个人新水墨作品展,作为贵州的本土年轻画家站上了国际的艺术舞台。回到贵州后,他回到了继续教育事业,前往贵阳市开阳县的农村工作。林子对艺术的渴望并没熄灭依然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工作之余背着画板在贵州山间田野作画、写诗。作为贵州省图书馆的特邀专家嘉宾,从山村赶省城,每月做一期的公益美学讲座。他说:要在中国撒下一颗颗“美学、美育”的种子,在未来多收获几个“艺术家”和让更多人热爱艺术,这是他的梦想。

林子从油画到水墨,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中,一直在寻找自己艺术感知与艺术方向的途中感悟到了其艺术的大道,也踏上自己艺术道路。他认为技法材料都不重要,在当他与大自然对话中链接,能开眼看“世界”,便是开悟造的世界,找到了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造就属于自己一个精神乐园。在水墨《大圣猴系列》系列、《牛系列》系列、油画《请闭眼系列》系列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当找到了各自的密码,他兴奋大笑得如孩童,会开心到别人无法体会的路途。

而在世界另一端,荷法籍雕塑家Gregoir Donker(葛洛格·唐克),于1978年出生于鹿特丹一个艺术家族Donker Family(唐克家族),在风景绮丽的法国中部与大自然和动物为伴长大。从小在目睹雕塑家的父亲Robbert Jan Donker(罗伯特·扬·唐克)工作过程中对雕刻产生了深深的热爱,父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教授了他雕刻的手艺,在9岁时制作了他第一尊铜像《Dargon》。青年的GregoirDonker(葛洛格·唐克)几乎每天都在家练习雕刻。随后GregoirDonker(葛洛格·唐克)九十年代后期在荷兰Willem de Kooning(科宁的威廉)学院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

于2011年伊拉斯谟基金会诞辰100周年之际,荷兰政府为向创始人Eile Van Rijckevosel(伊勒·范·里杰克沃塞尔)博士(1845-1928)致敬,之后,鹿特丹城市历史教授兼鹿特丹收藏与科学研究博物馆馆长Paul van de Laar(保罗·范德拉尔)博士除了Elie van Rijckevorsel(伊勒·范·里杰克沃塞尔)之外,还选择了D.G. van Beuningen(D.G.范博宁)(1877 -1955),Louis Jamin(路易斯贾敏)(1881- 1953),Anthony van Hoboken(霍博肯)(1756 -1850)和Marten Mees(马顿梅斯)(1828 -1917)作为船东,银行家,学者,恩人或工业家五位对这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的鹿特丹之杰出人物,委托GregoirDonke(格雷哥尔多克)制作五个半身铜像竖立在鹿特丹港口Veerhaven(维尔港)。

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具有强烈的创作风格,作品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从幻想和神话到人物肖像和动物。他对雕塑表达动态的的偏爱在他的大多数动物雕塑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像《The Hunt》,《Running Rhino》,《The wanderer》,而雕刻动物系列的灵感是来自于大自然感知和对各种动物喜爱。他的人像雕塑侧重于对人内心活动的细腻的表达自己心灵的强烈情感诉求。他也致力于委托订制工作,人们经过与他的大量对话沟通后为其制作私人雕塑,以更好享受雕塑带来的愉悦和美。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致力于绽放其创造力和对艺术激情尽可能制作多的美丽和令人震惊的作品。

2017年Robbert Jan Donker(强岛简·唐克)去世,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失去了导师和艺术伙伴,Kralingen(克拉林根)的共同的工作室也随之解体,一个职业艺术家在现实打击下消沉一段时间。
在两个艺术家人生的跌宕起中,他们感觉到艺术的世界被现实生活的挤压,世俗的一次次、一回回地磨砺中,却是艺术给人力量在夹缝中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林子回归了贵阳的山水中,在山里的日子,林子说自己就是“山民”,一次次看着云烟起伏,一次次看着被挤压的身躯,一天看到桥上与山里的雾气如梦如幻,便大叫了起来:“原来就是这样”!他绘画获得了“重生”,画风而发生了改变,创作了《贵州开阳十里画廊系列》。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也回到法国的大自然里得到心灵的沉淀,在冰凉旧石砌成老屋里,温暖的阳光由褪色窗户照了进来,一眼望出去,大片的绿意,不远处溪水潺潺和动物的嬉戏声,他把所有精神世界的诉求,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和对艺术的激情都倾注于雕塑中,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由。也许获得“艺术的魂”要感恩于这一切的苦难,但在追求纯粹极致艺术的路上也不可能停下他们的脚步。

山间绿道流水田野鸟鸣清香愉悦
那灵魂深处
撞击出来的共鸣-(截取于林子诗歌《山间绿道》)
林子对西方艺术的深刻熟知和油画创作经验和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在年幼时就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学习与喜爱为桥梁,两人由“我”我作为媒介相遇。一开始他们仅仅知道对方,对艺术的交流时间越来越频繁。两个人看到对方的作品都无比激动,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见到林子的水墨雕塑《牛系列》时对能用中国水墨来表现出立体雕塑感很惊叹,希望能一起在欧洲以及中国做联合展览,让东方“新水墨”,与GregoirDonker(格雷吉多克)的西方雕塑相碰撞,也是中西文化的一次交流与碰撞。双方都提出想与对方在同一个工作室在进行艺术创作,彼此打破对方的艺术认知的临界。
这第一次碰撞,受到美国曼哈顿文化部的青睐,把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放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世界第一屏”,同时也宣告世界文化大同即将来临,陈顺林代表的亚洲声音在“世界第一屏”上不断传达出古老中国的文明。他们只是走到了世界的前面用最基本的呈现,碰撞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互融。

-华裔荷兰艺术评论家、经纪人-蔡淼2019年5月写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