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木心说,老子语言直白,但又含蓄;直白,容易粗浅,含蓄,就晦涩了,而老子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再想想,无限深意。我以为,木心的文字也是这样的,具有多层含义,浅读可以读出一种意思,深度又可以读出另一重意思。
木心的文字同时具有诗与哲学的特性,在别人很难做到的美与智、诗与思的融合,他几乎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这是一种天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大抵来自他的诗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诗性思维?总结一下:第一,它是超越逻辑的,呈空间而非线性特征;第二,它很大程度上是直觉、体悟式的;第三,它具有一种诗化的美感。所以,或许可以简单地说,诗性思维是一种直觉加诗化的思维方式。
【二】
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逻辑严密,清晰可辨,而是混沌的。西方的哲学思维主要是基于头脑,是逻辑的,线性的;中国古代哲学,譬如《道德经》,则是以体悟为主,是空间的,意象的,诉诸于心灵的感悟,而非头脑的分析,具有无言意味,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读者心领神会。借木心的话来说,西方哲学是渐悟的,中国古代哲学是顿悟的。
因此,西方哲学是循序渐进、条理分明的,从因到果一层一层的关系很清楚,可以面向大众,作知识的传授;中国古代哲学则主要靠领悟,难以做普及型的传授,只能面对几个慧心人。前者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后者则是超越逻辑的。木心的思维方式具有后者的特质,但又多了一点西方哲学思维的痕迹,他说自己是修辞思维,我更愿意将其称作诗性思维。
【三】
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地上行走,诗性思维就是在天空中飞翔。因为诗性思维的特性,木心的写作和讲学,严格来说,都很少有那种逻辑严密且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在判断一个问题的时候,逻辑思维的方式通常是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从A到B再到C地循序渐进,逐步逐步地得出结论。而木心的思维方式是跳跃的、直觉的,常常是直接从A到D,一下洞见本质。
因此,他的表述有时会显得逻辑不够严谨(尤其是在讲学的时候),中间的因与果的层层关系,许多被省略了。诗歌和短句自不必说,即便长篇的散文,也常常如此,比如那篇意识流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思维就很跳跃,A与D之间的B与C的内容,木心常常省略了没有明说。如果要像学术性写作那样,为了逻辑上的严密,而将所有内容都一一讲清楚,这篇文章可能得写成一本书,那样就举重若重了,那是木心所不为的。
最后,要说明一点,说木心是诗性思维,不等于说他就没有逻辑思维。诗性思维中亦包含逻辑,它是对逻辑的超越,而非逻辑的反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