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海勇
邢台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书法盛事:挹正寻真——陈伟暨西园十友书法艺术展。
应老领导赵庆钢先生之邀,鄙人太行山前来凑个热闹。赵先生对陈伟的书法艺术评价很高,也嘱我最好给写几句评论,可是在下连“捧场”这俩字都不敢说,因为我不懂书法,是个门外汉。
邢台这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挚爱写字的、画画的层出不穷,出几个名气大的理所当然。别说现在,30多年前,我在《邢台晨报》当记者时,不用细想,随口就能说出十个八个来,但当时却说不出陈伟。后来我才听说他是邢台县文化馆长,毛笔字写得出类拔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下老家的祖坟可能冒了一缕青烟,我稀里糊涂地被选调到了《河北经济日报》当记者,感觉这舞台比囿于邢台大多了,眼界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得有一次,报社组织我们到山东烟台参观采访,游览蓬莱阁时,报社一位资深美术偏辑指着柱子上的对联赞叹:这字功力深厚,写的真漂亮!
据同事介绍,这位美编不简单,一手好书法,还有些傲气,在石家庄市算得上是个人物。我忽然灵光一闪,毕恭毕敬地请教了他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看懂书法好不好?二是邢台谁的书法最好?他头也不抬地说,上墙,字写得好不好,往墙上一挂就看出来了。要说你们邢台,拿的出手的就数陈伟了。
我有点吃惊,也有点不以为然,于是对他说,陈伟没啥名气,谁谁谁,某某某,比他名气大多了,大街上,宾馆里,常见挂着人家的牌匾呢!
那美编先生豪不客气地说道,你不懂!你说的某某谁谁只在邢台有名,放到石家庄行吗?放到北京行吗?参加过几次全省全国的书法展呢?在全国评上过几次几等大奖呢?
好家伙,一连串问得我目瞪口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打那以后,我知道了陈伟,也开始有意无意地注意陈伟。
那年月,没有互联网,报纸和记者很吃香,我也被人戏称为无冕之王,常去楼堂馆所参加各种活动,各种饭局。我就有意识地看大厅、走廊、雅间,挂着谁的字,可是偏偏就是看不见陈伟。终于有一次,在一栋小楼里看见一个大玻璃镜框,板板正正挂在迎面墙上,里面的字笔走龙蛇,气势飞动,雄健洒脱,力透纸背,浑然天成,落款正是陈伟。
我双眼放光,一阵惊喜,外行装内行,对同伴们拿腔作调地说,看看,陈伟写的,风格独特,自出新意,笔墨精良,名不虚传。据说,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重大展览及大赛中多次获奖,包括中国书法兰亭奖等最高奖项,获奖数量几近百次,许多作品堪称经典,被有关部门和单位选送到五十多个国家展出,并有数百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外博物馆等收藏。
陈伟先生对邢台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高超的书法艺术成就上,更重要的是他高风亮节,为人师表,致力于文化传承,提携后学,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参加这次书法展的范东琴、冀景涛、宁山水、霍国祥、苗芝阁、贾如琢、武保国、郭二军、马义斌、陈奎英等“西园十友”就是陈先生的亲传弟子。他们在先生的精心培养指导下,书法艺术日益增进,风格独树,各有千秋,创作成就突出,己成长为邢台市书法界的中坚力量,有的已在全省全国书法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2015 年5月,陈伟先生英年早逝。此次展览,既是对先生书法艺术的褒奖,也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作为老邢台县人,在下太行山由衷地感叹:先生艺德,山高水长,风范长存!
正是:
乱花迷人眼,雾里看不穿。
德高声自远,经典永流传。
作者简介:董海勇,省市资深新闻记者,曾任邢台日报政文部主任,河北经济日报邢台记者站站长,获奖作品数十件,市委宣传部授予其为宣传邢台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记者,邢台县委宣传部授予其“宣传功臣"荣誉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