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记是什么?
要想利用笔记,首先要认识笔记。笔记是什么?不知屏幕另一端的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词典说:笔记是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对于职场持续学习的我们而言,笔记早已超过上述范围,根据我与笔记打交道的经验,笔记是个人有意愿记下的任何东西: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例如,你想去度假,网上的旅行攻略就是你当下最常见的笔记。有些伙伴看书前后习惯看别人的读书笔记,或自己也会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也是重要的个人成长笔记;当然还是一些专题学习类,如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等。只要你有意愿将它保留,以备日后一用,都是你个人笔记的一部分。"
其实,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你的所思所想。例如,在5月的某一天,我在印象备忘录中记下了:了解价值变现研习社。后面才有了我今天的课程。因为5月在与社群与付琴相遇,得知价值变现研习社这一组织,当下在印象备忘录中记下,等有空时再执行。翻看印象笔记备记录,发现还记着:研习社演讲组,那是因为在看到二期老学员在分享中有提到,我对演讲有深厚兴趣,私下咨询emma,演讲组将于8月开课,在此记录,则是我在研习社的8月主题。这些偶然迸发的小激动、小灵感,用文字记下,你就忘不了,潜移默化在酝酿,并在合适时间散发芬芳。
笔记的记录、收集,人人都会,但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收集了很多没读过的文章;资料太凌乱,不想再翻阅;而这些情况是否会经常出现?若是如此,我想你该重新去审视你和你的笔记的关系了。平时,我们有意识的做些收集或记录,无非就是想让自己学习某一领域知识,或提升某一项技能,但如何不懂得如何对待你和笔记的关系,除了记录收集,不懂得整理,常常事以愿违。因此,高效笔记,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记录是笔记的主要功能,而我们的大脑也具备记录功能。但两者有什么区别?以一台电脑类比,电脑的存储器由外存与内存之分。外存由硬盘、U盘、光盘方式,现在的云盘可归于此类别。而内存则是常说的内存条。内存存容量这个参数,据说多了没啥用,少了卡成狗。至于多少够用,看应用。如果要同时处理多少应用,内存得大些。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部电脑,我们的用户权限低得可怜,能调用的储存空间、计算资源远远不及一个手机,绝大多数的硬件资源都被操作系统占据着,别说操作硬件、直接访问贮存器了,我们甚至无法完整记忆一张图片(要不然就不会有“大家来找茬”这样的游戏了)而只能记忆其中几个特征。既然如此,我们应尽可能地释放它的储存空间,以释放它的计算资源。而笔记,则是协助大脑释放储存空间的去处。让大脑更少的记录,更多的思考。
随手记在便签上的灵感,偶尔在微信或网页看到的美文,书中的段落,手账或笔记本的记录,都是笔记收集的对象。
二、笔记的来源和收集工具
2.1 笔记的来源
上周,你看了一篇普吉岛的自助游记,想来个想走就走的旅行,与爱人商量后,一周的旅行时间没问题。但对于从未自助出境游的你,该如何入手呢?上携程、问同事、看旅游攻略书、为你们的普吉岛旅行收集不同的信息。其实,这就是你为制订旅行行程而收集的笔记。
昨天,你们部门刚刚开完月度例会,笔记本里满满记得各位领导的发言;上午,直属领导找你谈话,刚交待你要重点跟进大客户A,因为它有流失的可能;晚上,你在啃久久未啃的完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并在书本中标注你认为的核心句子;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工作的笔记,都是我们可对管理的对象。当然,如果你也过着手账生活,有自己的日程本,随时记录所发生的、所完成的工作,周复盘、月复盘就是你正在管理你的手账笔记。"
2.2 笔记的收集工具
上述场景涉及多种笔记,了解笔记产生的各种渠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整理工具。
常见的笔记收集工具包括:便签、笔记本、网页收藏、手账、电子读书笔记,还有知识管理的三大常见工具:印象、有道、ONENOTE。
以我用的印象笔记软件为例,我个人最常用的功能包括剪藏和微信收藏,还有印象笔记备忘录。可以将网页浏览和微信浏览中想保存的资料一键保存。印象笔记备忘录,evermemo,如手机的备忘录,但界面如一张张便签纸,可直接导入你的印象笔记。
当然笔记软件有很多,如有道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等。由于笔记迁移成本较高,大家在选择时要慎重。"
三、为什么要整理笔记?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笔记?刚才的大脑与电脑的类比,为了让大脑更多地履行思考职责,为它翻译储存功能。
如果将我们对信息的消化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做个类比。食物的消化大致以下过程,一是口腔的机械性消化,二是胃部的胃壁肌肉机械性消化和胃液化学性消化,三是小肠的化学性消化与营养吸收,最后是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排出体外。信息的消化也相类似。
回忆学生时代,同一老师上课,同样是自己做笔记,为什么跟学霸就是有差距呢?其实笔记有三层境界:
一是记笔记,摘抄知识点,记录他人的思维结果;二是做笔记,将新旧知识关联,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理解新知识,记录自己的思维结果;三是整理笔记,最终达到将知识转化为意识或行动的。
记笔记是最基础的,将课堂上老师讲的,可书中说的,摘取要点即可。而做笔记比记笔记高一阶,基于他人知识的进一步思考,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整理笔记,则是按一定的规则,梳理以往的知识。不知你现在处于哪种阶段呢?笔记只有通过整理,才会在你的知识体系中占领一席之地,与其它知识关联,并有可能由此扩展;否则只是一个信息点而已。你处于哪一境界呢?
谈到笔记整理的必要性,引入《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的开篇序言:笔记是我们的“第二大脑”,整理笔记有助于理清大脑思路,使学习、工作变得生动有趣、轻松顺利"
"在普吉岛行程策划中,你发现游记不少,景点很多,住宿、机票的价格差异较大,你开始不断地收藏、收藏再收藏,记录、记录再记录。一周下来也收藏记录的游记几十篇,但还没理出行程的大概。机票酒店选择去哪订?主攻哪几个景点?景点之间的交通如何联接?出境的手续如何办理?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场即走的旅行开始变得遥遥无期。
昨天的部门月度例会,某领导提到未来企业外溢发展的设想,隔壁的同事开始对本行业外溢发展的现状进行网上搜索,而你还在按步就班地做着日常工作,以为这仅仅是普普的月例会。
上午领导让你要重点跟进大客户A,你很上心,整天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留下他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位爱阅读的朋友推荐的,但由于这本书没有小说有趣,啃了两周了,除了书上画的小横线,几乎没留下其它东西。手账也是那位朋友推荐的生活方式,上面的划划改改,让自己很忙碌、充实,但发现拿得出手,或可与他人分享的东西仍不多。记录是你手账的终点,缺少了复盘动作。这是否似曾相识呢?期待在课程结束时,在你完成的作业,你可以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
四、作业
作业包括动手动脑和动心。
动手:用你熟悉的方法做本文的阅读笔记,有点小小不一样,记录你的意识启发,并拟出了你的行动清单。
动脑:思考两个问题。(1)对于笔记,你有哪些困惑?(2)你期待21天后可以收获什么?
动心:让大家花点小心思,准备你曾经的一份学习笔记,作为下一课的辅助案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