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周家大宅静静地伫zhù 立在大山旁,那是一片黄土铺就的院落,院落里杂树丛生,绿荫如盖。
周秉璋,这个周家四世大掌柜,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与毅力。尽管身为家中长子,他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和农事,但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识字之始
周秉璋从未有机会踏入正式的学堂,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对文化的追求。每天劳作之余,他总会抽出片刻时间,静静地坐在院落西墙边的阴凉下,从衣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笔,这是一支细短的断筷子,一头削成尖。他笑眯眯的拿起这支笔,在掌心或地面轻轻写下一个个汉字。每当他写完一个字,就会抬头望向正在南箍窑里教书的先生或是那些坐在一旁认真听讲的学生们,用眼神询问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每当得到答案,他便迅速在这个字的旁边画上与之对应的物体,以此作为记忆的拼音。
他匆匆回到屋内,静静地坐在桌前,用心回忆那些陌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字用毛笔记录在手心上,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他的专注与虔诚。
在洗手之前,他必须将这些字转移到小臂上。任氏好奇地问:“为何不直接把这些字写在小臂上呢?”
秉璋微微一笑,神情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为了让这些字更加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我需要让这些字在我的小臂上留下第二遍的痕迹。”
这番话,似乎带着一种无言的执着与深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静默的学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秉璋的小臂渐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学府”。从最简单的“日”、“月”、“水”、“火”,到复杂的“诗”、“书”、“礼”、“乐”,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会悄悄展开左手过左小臂,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遍遍地诵读这些字,仿佛它们就是他的心灵慰藉。
家事之重
虽然周秉璋在自学文化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家中的担子从未减轻。他不仅要管理家务、安排农事,还要时刻关注着弟弟及晚辈们的成长与教育。每当他劳累一天回到家中时,总是习惯性地坐在门槛上,默默地展开手掌,重复诵读那些文字,仿佛在那些字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命运的转折
一日,镇上来了一位游历四方的学者,名叫李慕白。他听闻了周秉璋自学成才的故事后,大为惊叹,决定亲自拜访这位“手心上的文化人”。李慕白与周秉璋一番长谈后,发现其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于是,他提议让周秉璋到镇上的书院旁听课程,以弥补未能正式入学的遗憾。
书院风云
在书院的几个月里,周秉璋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文学、哲学与历史的奥秘。他的自学经历和对知识的渴望激励了周围的同学和教师们。周秉璋不再只是那个在掌心写字的青年,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见识、有思想的青年。
文化的传承
李慕白在离开时留给周秉璋一本《说文解字》,并鼓励他继续探索文字背后的深意。周秉璋从此更加沉迷于文字的世界,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读音和字形的学习,而是开始深入探究每个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他的故事也激励了更多像他一样因故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人,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与坚持,自学同样可以成就梦想。
文化的火种
岁月流转,周秉璋不仅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更成为了小镇上的一面旗帜。他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村庄乃至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知识、探索未知。四弟五弟更受他的影响,而他那双曾经写满汉字的手掌,也化作了传递文化火种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在乡间,但凡需要笔墨之事,人们不约而同地寻求秉璋的援手。
卢義心中满怀感激,他曾未曾料到,那位年逾八旬的大舅,竟以满腹经纶这把“铁铲”,将他从误解的泥潭中挖掘而出,重获清白。这令他深刻体会到,知识之宝贵,文化之美妙!
另有确凿之证,据李家与计家之借贷契约所载,借款之事,非他人所为,确系秉璋所立。
那笔迹,宛如行云流水,每一划都透露着坚定与洒脱,仿佛是他不懈追求完美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他那份对责任的执着与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