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是怎么样知道这些事儿的,非常简单,通过史料,国家图书馆它所收录的书是中国最全的,
为什么呢?
它是国家的版本。
库,从理论上讲,见过以后,任何一本在我们国家出版过的书籍都会在国土找到一本备份。
赵老师的小说中,抗日志士的名字叫寸绍西,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就连这个虚构的人物也有材料的支持,
因为寸这个姓非常少见,可是它呢却是腾冲本地的一个大姓。
在赵老师的小说中,我只找到了一个地方,可可能真的是写错了什么地方呢?
小说中有两个孩子在战争后的田野里走了一夜,终于遇到了中国军队给饥饿的他们弄了两碗,
吃的东西,什么吃的,吃粮?
热气腾腾的葱花面,上面还各握有一个荷包蛋。
各位同学有没有觉得这不是中原美食吗?
在腾冲,同样的场景端上来的饭菜好像应该是一碗炒米线,其实最应该上来的是一晚有猪肉和鸡蛋的饵块,
这道菜有的名字叫做腾冲大救驾,意思就是饿得很了,吃一碗这东西就能把命救活,
是不是很形象?
赵老师为什么写一碗面条,没有写大救驾?
我想这是因为他这个人不馋,他,要是像我一样爱吃东西的话,他的直觉就会告诉他,
在这里一定不是面条,不是面条,不是面条,然后他就会去查资料了,
亲爱的各位,小时候就是这么一种活色生香的东西,这里面有生有色有情有欲,
有爱有恨,有悲有欢。
你要写的东西,当你的结构对了,框架立了以后,它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
你需要认真去查资料,历史事实以外,还需要查很多东西。
我们公司也有新的民国谍战项目,我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主人公坐在弄堂的屋子里的时候,听到了外面的倒卖声从声音中它辨别出了前来接头的人,
因为他喊得跟别人不一样,他喊的是什么呢?
好,这里就出现了一本书,叫做远去的上海市生,里面专门收录了上海零售业各个行当的63种叫卖声,是不是把它们复原了以后你的作品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质感。
好的,我们刷了各种关键词,抗战系统,30年年代,上海情报地下党文史资料,
革命回忆录等等。
我们现在饶有兴味的获得了很多以前绝不可能知道的事实。
随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检索资料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通过阅读一本书,往往会带出来其他很多本书或者相应的历史风物。
我们进入了一种非常有高级感的写作,这是市面上的妖艳贱货,无法跟我们相比的。
在这里呢,我再告诉大家,一门独家的秘方,一个一般人绝不知道的查询资料的好去处,
那就是图书馆的数据库还是以民国迭代为例吧。
国家图书馆或者上海图书馆,这这种级别的图书馆的电脑上都会有两个绝对重要的数据库,
一个叫做申报全文数据库,一个是民国旧报刊数据库。
在刘老师的博士生涯中,这两个数据库不仅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而且还给予了我巨大的娱乐和欢乐。
申报是一份什么报纸?
你们知道吧,这是一份亲同志。
11年创刊的报纸。
1949年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最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我太喜欢看,申报了,尤其喜欢看其中的广告部分。
现在的我们绝对不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