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接触女权这个词,还是一部电影《沙漠之花》

取编自真实案件,讲述索马里华莉丝三岁就遭受惨无人道的女性割礼,未逃出索马里之前,没有丝毫选择的权利,直到最后成为一名超模投身妇女解放的故事。
在华莉丝身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索马里对女性的压迫:
三岁的割礼,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想到如此泯灭人性的习俗?日常被刀不小心割伤都会痛,更何况是人体正常器官!
一个家庭,父亲是信仰。母亲和女儿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母亲出于母性,对女儿所受痛苦,唯一可以拯救她的方法只是:在心里默默祈祷父亲可以手下留情,脸上甚至不敢表现出反抗的表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从华莉丝逃出索马里的那一刻,她的人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
成为受人尊敬,自己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喜欢的鞋子,甚至是喜欢的人。
华莉丝才是活出了自我。
而她后来靠自己的公众力量呼吁,拯救了那些和她一样,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少女,真的大快人心。
这,才是真正的女权!
尊重女性,要给妇女选择的权利,是女权没错。
可总有人忘记,任何权利,实行起来,都是相互的。毕竟两个人才构成关系。
总有人嘴上喊着:作为新时代女性,我要独立,我要奋斗,我要上进,男女要平等,这些本没错,都二十一世纪了,可总有人对自己定位不清,甚至是不想看清自己水平与现实的差距。
未婚的高举女权大旗:我是女生,不得你买单啊!我想干什么是我的自由。
已婚的高举女权大旗更可怕:我大手大脚怎么了?如果被丈夫驳斥需要养家养孩需要收敛,她反嘴一句:养家这种可以表现出男人自尊的基本行为,你是要放弃吗?你是不是个男的?
这种行为,已经超越女权的初心,也在玷污女权这个词。
表面打着女权的幌子,实则满足自己愈发激烈的自私。
记得《奇葩大会》有一期:高晓松训斥一富二代在享受的时候拿着家里的钱尽情潇洒,等到工作的时候却又拿出西方的自我来反抗家里的安排。
“年轻人要有一套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是高晓松对其的评价。
这个富二代和女权癌又差多少,都是主张“多以贯之,尽我所用”
将自私这个人性的弱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又者,总有人假借女权之名,要求女性独立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好家庭的一切,出点差池,就要兴师问罪,毕竟,我是男人我不擅长。
电影《找到你》很好诠释了一些人恶心的嘴脸。

虽然是几年前的电影,虽然现在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比以前高了许多,可回归到现实,总有人在需要承担义务的时候,脑子回归女人就是要生儿育女,好好带孩子就行,折腾啥。孩子一年的学费,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让家庭喘不过气时,又会有人说,她只会带孩子,为何不能像新时代女性那样,为家庭助把力?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奔波在外的父亲希望母亲可以理解挣钱的辛苦,不要那么多抱怨。在家本分带孩的母亲希望父亲可以切身体会一下带孩子时,一人分饰妈妈,保姆,爸爸的无奈与苍白。
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必然产物的新思想,成长的过程总不会那么顺利,大家需要的是共同理解,共同支持,才会拥抱新思想的美,如若脱离群体,只扫自家门前雪,整洁只是暂时,还会有你意想不到的麻烦接踵而至。
又有人说女权使劲硬,也逃不过利益面前,胜者当道的命运。话是没错,可如果抱着这样的思想,你以为和你过日子的是经济学还是日常平淡但是你坚实壁垒的家,以及家中的人?

一些发展中必然的产物,如果是对社会有利的东西,需要的是尊重,理解,而非恶意的歪曲,利用。
披着女权的狼只是狼,人人憎恶凶狠的狼,人也不会允许一头凶恶的外来物种–狼,破坏本该有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