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愚人食盐喻>“过犹不及”佛教中的中庸之美》
你了解佛教吗?你知道中庸之美吗?你对佛教和中庸之美感到好奇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将带大家感悟佛教的中庸之美“过犹不及”。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愚人食盐喻》。主要讲述了一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家招待他吃饭,他嫌弃饭菜没有味道。
然后主人听了他的嫌弃的话语之后,就去给它加上一些盐,他尝到了加盐之后,饭菜的鲜美,然后就暗自想,饭菜之所以美味是有盐的缘故,竟然如小量的盐尚且如此鲜美,何况盐多呢。
这个人就只空口吃盐,他吃完了所有的盐之后,舌头失去了辨别味道的能力,这反而成为了他的祸患。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这个人是多么的愚蠢无知,他不明白过犹不及这个道理。
又比如说那些外道之人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到,就立即断绝饮食,经过很多天后,白白忍受窘迫饥饿,却对修道没有什么裨益。
这些人就像那个愚蠢的人一样,以为盐本身是美味的,所以就只吃盐,而且还吃大量的盐,导致口舌失去知觉,外道之人断食也是这样,并没有了解其中的真谛。
听完了这个故事,再加上那些得道的外道之人的经历。我们可能会想,什么是“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顾名思义,就是事情做过了头就跟没做的一样。就像故事中的那个蠢人,他觉得加少量的盐食物就很美味,然后他就只吃盐。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做一些过犹不及的事情。
说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吧,在我很小的时,然后我就特别的内向,然后不喜欢和别人接触,然后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很多人眼里我都是乖乖女的存在。
因为得到了别人很多的赞美,然后我就觉得内向,不喜欢和人接触的性格也蛮好的,后来我就刻意的去培养自己这种性格。
等到我上高中到18岁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性格已经刻入了我的骨髓,甚至还在深深的制约着我,我再也改不过来这个性格,而且这个性格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于是我就尝试去改变这样的性格,但是在这个时候要改变这样的性格已经很不容易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气力去改变。所以说我对我这种过犹不及的方法非常的后悔。
如果当时自己没有刻意去培养这种过犹不及的性格,也许现在就不会去花大气力去改变这样的性格。
可能这就是对于内向不喜欢与人接触的性格的培养,有点过犹不及了吧。
对于这件事,我的感悟就是本来如果有一点点内向不喜欢与人说话的性格,对我来说是有利的。
但是,我把这个有利的性格给硬生生的培养成了对自己不利的性格,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好的,这也算是做的有点过犹不及的一种错误吧。
过犹不及,中庸之美,中庸之美是一种智慧。
两千年前,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使得诸侯王国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想要一干二净,彻彻底底清除王国势力。
诸侯王便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手段——颁布“推恩令”,王国变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种不那么激烈的手段反而更加巩固了皇权,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长河浩浩瀚瀚,今人也不乏此等智慧。杭州峰会后默克尔向习近平赞美杭州,并感叹不知下次在德国举行的峰会能否如此成功。
既不使外国来宾尴尬,又不失去中国的文化自信,习近平以一种中庸方式回答她:就如同中国的茅台与德国的啤酒,各有千秋。
这种以和为贵的方式不就正显示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吗?因此,中庸不仅显示了一个人的宽广胸襟,对治国平天下也颇有助益。
中庸之道对个人、对国家都颇有助益。可是,有些事情过犹不及之后也会起反作用。当我们辩证认识事物并恰到好处使用它时,它才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都知道野狼的凶狠暴戾,可谁又曾见过它捕育幼子时的慈祥目光。人们都知道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可谁又曾知严冬中阳光的温暖和煦。
人们皆知江河一去不复返的磅礴气势,可谁又曾知道它柔和地滋润了多少生命茁壮成长。万物皆生于两面,手机也是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手机越来越离不开我们。上班需要手机传文件,业余需要手机打游戏、聊天,甚至连购物、点餐这样平凡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搞定。
手机带给了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 ,使我们能够借助它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可是,万物皆生于两面,当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时,它也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很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过度,导致眼睛近视。严重的甚至还患上了颈椎病。试想一下,我们是如此年轻,却要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承受身体上病痛的折磨。
几天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男生因为手机成瘾而去医院治疗。据医生说,手机成瘾起码要一年以上,但现在突然成瘾的青少年却越来越多。这是不是使用手机过度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曾有幸浏览慧姐姐的朋友圈,有段时间,慧姐姐为了挽救越来越厚的眼镜镜片,买了很多的纸质书给自己。或许,这是一个远离手机的好办法,可是要彻底远离手机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对于手机,我们要用之有度。只有这样,手机才能有助于我们。相反如果我们过度使用,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会脾气暴躁、会不愿沟通,会容易患抑郁症……如此看来,很多事情,做得过犹不及之后真的很严重啊!
自古以来,有很多“过犹不及”的事例。秦灭六国,统一后妄图高度集权专制,防止六国叛乱,用焚书坑儒等方式统一思想,屠杀六国贵族,减少叛乱机会,然而,过犹不及高压之下反而激起了人民反抗,为六国所灭。
宋朝重文抑武。宋代统治者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使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由于文气过重,武功萎靡,最终惨遭屠杀,被蒙元所灭。
不仅是朝代更迭的故事,还有故事也在讲述着过犹不及的道理。
有一人到千年古刹金山寺去敲钟祈福,管钟的老和尚跟他说敲钟只敲三下:第一下是福喜临门;第二下是高官厚禄;第三项是延年益寿。
那家伙敲完第三下后心里有气,趁老和尚不注意,故意又敲了一下,老和尚大惊失色地跟他说:“这下完了,前面白敲全废了”,那厮问老和尚为什么?老和尚说钟不能敲第四下,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
看,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当我们做一件好事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好的出发点去做的。
可是,当我们做这件好事的时候做过了头,超出了范围。这件事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这件事做的就有点过犹不及啊。
“过犹不及”是佛教中的中庸之美,中庸之道讲究的是适度原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做什么都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可能起反作用。
话说,“过犹不及”的来源还有一个故事呢!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过犹不及”这个词也因此广为流传。成了我们今天的处事原则。
人而为人不容易,为人处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与自己期望的结果背道而驰。有的人做好事资助别人,结果却助长了别人懒惰、只会索要的风气。当你拒绝帮助他的时候就会对你怀恨在心,甚至加以报复。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某明星资助一个学生读书。学生上大学后,却不思进取拿着补助金吃喝玩乐。没钱了就找该明星要,该明星看他这样不思进取,就断绝了对他的资助。
没想到,该学生早已经将明星对他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当明星拒绝资助他的时候,甚至还恶语相向,扬言要整垮该明星。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说,该明星资助了一匹狼,如今狼大了要报复明星了。
其实,作为一名旁观者看这件事。明星的出发点是好的,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圆大学梦。但是明星错就错在对该学生的资助没有度,总想着事事为他办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都已经成年了。相信只要自己愿意,自己吃点苦赚取生活费还是没问题的。而该明星的资助助长了该学生的虚荣心,养成了懒惰、自私的习惯。
当明星突然断绝资助的时候,该学生的问题件就暴露出来了。这个例子对“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人,有压力是好事,但当压力过了头,超出了自己的承受限额就不好了。
近几年,跳楼轻生的人数不断增多,亚健康群体越来越庞大,心理咨询师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职业。我想,这样的现象的出现和压力过大有着很大的牵连。
为了生存,不得不像陀螺一样不停的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毛病变找上门来。
虽然,这样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物极必反,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久了,人难免会被各种各样的疾病缠上。
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都讲究适度,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做到极致做正确的。
作为一名学生,书读多了,但不通化,就会愚钝;享受多了,就会空虚;学习方法错了,但不会改正,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正如所说的,劳逸结合,适可而止,才能到一种学习与玩乐之间的平衡,达到很好的效果。
范进,为考中举人,寒窗苦读几十年。几十年的光阴都交给了书本,交给了考科举。漫漫几十年,忍受贫穷和饥饿,不去赚钱养家。
忍受别人的蔑视和侮辱,就连亲戚们也侮辱他。最后,他中举了。虽然,他最后得了一个举人的名号。但是他疯了、颠了,举人与他而言,也失去了意义了。
喜极而泣,而又悲如刀割。这两种心情给了他最后一击,彻底催垮了他。把书读到极致,却没能换来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对他来说,是悲哀的。
古人云:“人要自控。”但像范进这种把一件事一直坚持,做到极致,也是一种过度了。其实,将他的坚持进行剖析,也只是追求功名罢了。范进的例子也在告诉我们追求功名要适可而止。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报道。有人坚持高考好多好多年,看完报道的我们都会对这些人敬佩不已。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人是不是和范进一样呢!
对一件事情过度追求呢!有追求固然好,但追求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
“过犹不及”是佛教中的中庸之美。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原则,而“过犹不及”所展现出来的正是一种适度。我想,这应该就是“过犹不及”在佛教中的中庸之美的体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