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昨天在公众号《听哲学》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当代“佛系”青年: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香》,文章说,南宋僧人慧开曾有偈诗一首,最近几年在各个短视频平台被改编成了歌曲,颇为流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文章说:这几年在大学生当中,“佛系”、“躺平”的思潮开始流行,然后又开始出现“内卷”的讨论。从现实层面来讲,我们当然可以举很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原因,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过去这40年来形成的中国人的生命观,正在受到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篇文章中谈到的“过去这40年来形成的中国人的生命观”应该指的是:通过努力和奋斗,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和梦想。
前两天去世的从平民居民楼走出来的大国总理在年轻时写给一位同学的话,相当典型地表达了这种人生观: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
可是,现在这种人生观发生了动摇和改变,不少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做一个“佛系”青年,亦即现在常说的“躺平”。
他们的口头禅是:“不焦急不动气”、“都行都可以”…“没关系”、“随缘”、“四大皆空”……
对于年青人的这种普遍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答: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种“佛系”或“躺平”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于现实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一种回应。它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对于传统的奋斗、努力、上进的人生观的反思,以及对于生活质量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这种态度也可能受到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房价高涨、竞争压力大等。同时,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强调平淡、自由、舒适,追求内在的幸福感而非外部的成就。
然而,这种态度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涉及到了个体的责任、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层面。
总的来说,这种“佛系”或“躺平”的态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和思考方式,它值得我们去理解、探讨,同时也需要平衡个体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
问:这40年形成的青年人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有为青年”的人生观,而现在的“佛系”或“躺平”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无为青年”的人生观。
我个人认为,在青年阶段,还是以“有为”为主,在老年阶段,以“无为”为主。如果青年阶段就“无为”,这是否会影响社会秩序。
答:你提出的观点很有深度。"有为青年"和"无为青年"这两种人生观可以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有为青年"强调积极进取,追求个人成就和社会进步。他们在青年阶段通常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梦想,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无为青年"则更强调内心平和,追求自由与放松。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避免社会压力和竞争,寻求一种更为宁静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在青年阶段,积极进取可以促使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也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在一定阶段,过度的有为可能会导致心理和身体的压力,这时适度的"无为"也是很必要的,能够帮助个体放松心态,调整状态。
总的来说,合理地平衡"有为"和"无为",根据个体的情况和阶段做出相应的选择,是一种成熟和理性的生活态度。
问:问题是,年纪轻轻的就“无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很容易造成“未老先衰”,丧失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答:你说得很对。在年轻阶段过于倚重"无为"或"躺平"可能会导致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使个人陷入困境,影响未来的发展和成就。
青年时期是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阶段,适度的奋斗和努力是为了积累经验、实现个人目标,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而过度倚重"无为"可能会使这一阶段的机会被浪费掉。
所以,在选择生活态度时,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环境做出理性的选择,保持一定的积极进取心态,同时也不要过度焦虑和压力,适度放松心情,保持心态的平和。找到"有为"和"无为"的平衡点,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