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殴打女环卫工 ——人才不能只有才
近日,一则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殴打环卫女工的新闻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10月4日,陕西科技大学一博士级教授因行车受阻,余一鸣环卫女工发生矛盾,并且对齐其进行殴打,视频画面中被打女工满脸鲜血哭泣的场景令人颇感心酸。
针对这一事件公众舆论基本有两种倾向,一是谴责打人者,认为起因如何,作为一个男人,光天化日之下殴打一名女性,实数不该;另一种是认为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不应盲目谴责教授,甚至有人提出“以弱卖弱”的观点,认为也同样不应该盲目同情弱者,殴打环卫工人,或许有其必然原因。
不可否认,在那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影响下我们都学会了理性,在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之前我们确实还很难断定矛盾到底因谁而起,但此时此刻我们所要讨论的并非事件的起因,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一个大学男教授公然殴打一名环卫女工到底应不应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何谓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也就是说,行仁、行义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基本前提。事件中的大学教授对一个在武力上难与之抗衡、在社会背景上更难与之相提并论的女环卫工人大打出手可谓不仁,在被人质问时声称是女环卫工主动要求其动手的,荒唐狡辩可谓不义。我们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君子,行仁义之事,但在全社会都在着力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吧观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君子的一些素质,至少不应该做违背仁义之事。
打人事件发生之后,经媒体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打人的教授已经被当地警方控制,陕西科技大学也对其做出了停职的处理。一名自称是该教授助手的人对警方表示“他是农村出身,在美国和日本呆了几年才回国,是不了解国情才打人的”。这样的辩解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一句“农村出身”不免让人想起《人民的名义》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在被审查时痛哭流涕的表述“我是农民的儿子”。不知从几时起,“农民的儿子”成了做坏事的保护伞,“农村出身”竟成了博取公众同情标签。更难以理解的是殴打女环卫工是因为刚从外国回来不了解国情,难道在某些国家殴打环卫女工是符合国情的吗?理由之荒唐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正处在提质换挡期,二人才无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重视人才,才能推动发展进步。而人才,应是先为人,之后为才。也就是说,我们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具备优秀的品格,而后是具备某一领域的才能。
就此次事件而言,我们固然不能仅从这一件事就妄自评价这位教授的道德品质,管中窥豹并不科学,但就事论事,在此次事件中,无论事件因谁、因何而起,动手打人并且殴打对象是一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女环卫 ,这位海归教授就是处在了道德的低点。 其实,无论是媒体的关注还是舆论的谴责都没有想要致谁于死地的意思,初衷不过是表达自己的态度,想要替受害者讨一个公道让打人者受到应有的教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关注与谴责过后,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受害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重新回到自己平淡而幸福的轨迹中去,而打人者在接受了应有的教训之后能够痛改前非而不会因此堕落沉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格,在以后的的日子里,用微笑与宽容去面对身边的人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回报这个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