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子兵法》中管理者必备的个人素质
说起《孙子兵法》大家并不陌生,《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兵家盛典,而在今天,它却常常被各行业的管理者所推崇研读,那么优秀的管理者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从孙子的思想,可以发现其最重要的也是其核心观念就是“知兵之将”。他在兵法中将关“将帅五德"作为一个将领的必备素质,尽管理论受其时代的限制有着自身的局限,但从指挥者素质和修养的角度看,其普适性和超越性对现今管理素养的培养有着启示意义。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曾表示:“没有哪本书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被绝大多数知名企业家奉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通过竞争获取事业成功的哲学书。作为现代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现代管理思想,而且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而在传统文化中,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孙子在《始计篇》中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将,是指将帅的谋略才华、赏罚信用、关爱士兵、勇敢果断、军法严明。一个英明的将帅和管理者,一定要以德服人,以信服人,以仁服人,通过个人的魅力影响到周围的人,使跟随者能够发自心底地心服口服,从而众心归一,形成企业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此即后人总称的“将有五德”,它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一名将领的素质修养,抓住了一个优秀将领最基本的评价标准,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管理者之“智”
所谓智,就是善于变通,善抓机遇,适时权宜。在五德排列顺序中,孙子将“智”列为第一。兵家尚智是应对残酷战争现实的需要,战争是人类最复杂最具有迷感性的人类活动之一,战争的瞬息万变和重重迷雾要求战争指挥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动面不迷,举而不穷"。作为一个管理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生存、开展的命脉,假设没有过人的聪慧,那么他所率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我们说:学问就是力气。这句话里包含着"知"与"能"."智"正是让我们正确的把学问运用到管理之中,并把之转化为力气发挥能量。而管理者则恰恰需求运用本人的聪慧合理的管理和应用资源,使之发挥能量为企业所用。
二、管理者之“信”
“信”也很重要,孙子在将帅五德中将其列为第二位,可见其对“信”的重视。对将帅或领导者而言,“信”是维持其组织凝聚力的先决条件.任何组织或团体,假使其成员之间无共信,则这个组织就很难维持其存在。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在企业中的一言一行,曾经不只单纯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企业行为。
信"是为人为事之根本所在。"信"虽无形但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众所周知,关于一个企业来讲,金钱的损失是可以计算挽回的,而一旦失去信誉所造损失却是难以计算、致使不可挽回的。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一样,一旦失信于员工,那么所带来的结果不只仅限于人格和威信的降落,更是要坐收在管理中无法得到员工认同和支持的恶果。
所谓信:就是信赏必罚,也就是说该奖赏的一定要奖赏,该处罚的一定要处罚,让全军上下不疑惑。
三、管理者之"仁"
所谓“仁”,是一种中国民家强调的仁爱品德。“仁”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从这个“仁”字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孙子兵法)的影响。“仁“说到底就是爱,就是同情,要求将领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儿女一样,所以孙子说:“视率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鼷;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仁能附众,作为一名管理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众人团结到本人的身边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需的。亦如,在管理中惩罚只是管理的一种手腕决非管理的本质。"石可破,但不可夺其坚。"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你惩罚员工会很容易,但让他心服口服从此矫正错误却决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双赢",管理者博得管理,而员工则博得利益。管理中并非为"管"而"管",而是为"理"而"管".四、管理者之"勇""将不勇,则三军不锐。"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假设没有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历险前行的"勇",则无法带队团队有所作为。
四、管理中的的"勇"
所谓“勇",是指勇敢精神,就是战机到来,要当断即断,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这种精神是一名优秀将领或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确切地说,它更体现为一-种勇于决断的魄力。所谓“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日本企业家孙正义说过:“非得有九成胜算才行动的人,会被以七成胜算为行动依据的人所打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1%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当然,这种“ 决断”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一- 种理性的冒险,是建立在“敏锐洞察”和"大局在胸”基础上的气魄和胆识。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道"和"智"相辅相承。何为大智大勇?难不畏险,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在管理的是艰险的路途,当遇到窘境和非议时需求"勇,"在这个时分的"勇"就是不畏困难险阻,不断坚持自我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当工作中获得成果之时同样需求"勇",这时的"勇"就是不居功、贪恋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败之时愈加需求"勇",这时的"勇"则是不推脱义务,可以反省本人承当并矫正错误。
五、管理者之"严"
“严"作为“仁”的补充,不是“不仁”,而是为了追求“大仁”而必须选择的冷酷手段。严,更体现出一种感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这是从事生死较量的将领必须具备的一种“冷血”,也是面对残酷竞争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不为情动的坚定意志。“距”与“仁”相辅相成,“严”表现为- . 种外在的约束力,“仁”表现为~种内在感召力,两者缺不可。松下幸之助说:身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宽严并济。如果一-曝宽大为怀,人们就会松懈而不求上进:但如果一味严厉,部下使会退缩,不敢以自主的态度面对工作。所以宽严并济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宽容和严厉要各表现出一半来。严厉愈少愈好,如百分之二十的严厉加上百分之八十的宽容,或百分之十的严厉加上百分之九十的宽容。宽严适度,恰到好处,才能使员工口服心服。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军令如山".即:军令就如大山一样威严、严肃、不可进犯。也正是有了这样严厉的纪律,军队才干够统一指导、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在战场上才可能有披靡的战绩,此是为将之道。作为管理者就是企业中的"将".在管理中也应该有三严:其一,法令严。在管理中假设没有严厉的规章作为标榜和约束,那么企业就没有了规矩,纪律必然涣散;其二,赏罚严。在管理中假设没有明白而严厉的赏与罚,那么就会缺乏鼓励和限制,其法令必然难以贯彻执行;其三,律已严。作为管理者,假设在企业中无法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那么必然会无法服众,无人尊从。所谓严,对内也严格要求,以军法整肃三军。 其实,为人之道,也不就如此吧。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自身才能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气质与修养,洞察先机,抓住机遇,敢于冒险,当然还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关于这五个方面的领导艺术,很多古人也作了阐述,曹操说:“作为将帅应当五德具备。”杜牧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预曰:“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五德皆备,可以成大事。而我们的红军之父朱德将军能引导着人民军队走过坎坷,走向辉煌。真是因为把五德作为他的为将之德。
军中之将为将军,而企业将为管理者。正所谓:兵有兵经,弈有弈谱,各有其道。“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把这五者融为-一体,发挥整体作用,才能成为高素质的管理者。当然,五德皆备,并非要求领导者都是“全能将军”,而是说,五德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必须具备。在五德皆备的前提下,管理者者应扬长补短,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优秀领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姚振文《孙子兵法与领导者素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10月第3卷第5期(滨州学院,山东256603)
[2]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6.
[3]王泽民.《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M].民族出版社,2006.
[4]杨洪益.《孙子兵法与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5]张华正.《图解孙子兵法》海南出版公司,20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