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聯合早報》有兩篇表面上沒有多少聯繫的文章——《黄彬华:企业管理层危害“日本制造”信誉》與《吴非:普京为何敢在文宣上硬碰美国》。第一篇是就近來頻頻被爆出誠信問題的日本企業討論日本企業管理上出現的問題;第二篇是討論俄羅斯企業如何在糜傳媒紮根,為俄進行文宣工作。第一篇是純經濟的,第二篇則已經去到經濟與經濟的邊緣銜接處,很難將兩者拉到一起。不過,兩者所述都是對中國走出去及中國企業發展有很大的借鏡作用。
日本企業在面臨中國的出口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採用了“派遣工与临时工制度”來挽救高企的生產成本,短時間裡,保住了市場,但同時引入了另一個問題——“要求这些长期享受不到平等待遇和福利的非正规雇员也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既要有崇高的工匠精神,还要有对公司绝对忠诚的表现,当然是缘木求鱼”。對於這種“派遣工与临时工制度”,中國好像也深諳此道了。這說不定,也是一直影響我國製造業不被世界認可質量的原因之一。既然,日本用他自己的發展隕落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自己企業的“工匠精神”?讓企業的員工保有“工匠”。
俄羅斯企業的負責人大多都受過新聞宣傳方面的教育,懂得利用媒體,即使媒體不能立刻給他們帶來真實的金錢效益。不過,持續的文宣工作,有利於外國對俄羅斯的理解。這種理解也可以轉變成利潤的,祇要有需要。而文宣工作,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卻是一個相當陌生的領域,鮮有企業涉足,除非是傳媒。到今天為止,在我印象中也就祇有馬雲購買下《南華早報》的股權。至於有企業購下香港TVB股權,那或許更多的是尋求利潤,而非宣傳。且兩者的舉動都是投資在舊有媒體上。這些媒體會否在今後的媒體競爭中失落,實在不好說。這與俄羅斯企業,在糜國網絡泡沫之後,大膽購入糜國的新媒體公司的舉動有很大的不同。越多企業介入外國媒體,將會越多機會向外國展現中國,將會獲得越多的外國理解與認同。這種認同除了企業和產品之外,還有就是國家。
你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