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个星期看一本书。新年挑的第一本是柴静的《看见》,老公说这本你不是已经看过了吗。这本书在2014年的时候确实看过了,可就是觉得它很吸引我,仿佛有一种魔力,在书架上众多的书里让我再度一见钟情。
以前读这本书,觉得当记者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揭露社会黑暗,帮人们伸张正义。在现今的中国,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清晰,但往往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而是诉诸媒体。“我找媒体来曝光你!” 或许是因为媒体人比法官警察更有人情味烟火气息,让老百姓敢于诉说衷肠和原委。而记者让我觉得像是古时候仗剑走天涯为民伸张正义的侠客。我一度想成为这样的大侠,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每所院校第一志愿都是新闻系。虽然最终成了历史系学生,却也如愿进入学校新闻部当了副部长,稿子写得神彩飞扬,天天到处去挖“新”闻,若被錄用登報,便覺得自己不辱使命。
所以第一次读《看见》时,全为柴静和她的團隊能抓住大热点,能报道出独家新闻而赞叹,一边佩服她深入非典病房采访病人的勇气、佩服她敢为天下先去披露同性恋的心路历程、佩服她用柔弱的力量去撼动山西重度污染的大山……一边为她精湛的能触动人心的文字而折服。
然而这一次重读《看见》,我常常流泪,觉得心里一阵一阵的战栗,像是有电流从全身流过,仿佛有许多的能量,有许多的爱从我的心里涌出来。我发现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故事背后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因為我从中看见了真實。
我忽然能夠明白危娜老師所說的“如果你想要的和你的現實之間有差異,斷層和落差就從這裡產生,謊言和欺騙也從這裡滋生”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我們活成了頭腦指揮下的扭曲,我們根本不是自己,只是想像中的自己,只是別人期望中的自己。
就如柴靜剛進中央電視台,緊張到節目前寫不出稿子,節目中只會機械地照題綱問問題,問一堆“不期待答案”只求不出錯的問題,漸漸變得塑料化,沒有人味兒。
那個時候的她活得一點都不真實,腦子裡都是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標準,坐在直播間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身子該扭成多少度,嘉賓會不會因為被冷落而不舒服,“我根本沒有這勇氣,我像隻粽子一樣被死死綁住”
但是這根繩子很快就綁不住了,人被硬生生地直接摁在犬牙交錯的生活上,切開皮膚,直入筋骨。
柴靜在面臨著“扶不起來就不扶了”的困境前,破釜沈舟,勇敢去做真正觸動自己心靈的節目,在採訪時在鏡頭前,她忘記了妝容忘記了上鏡的角度,她心裡只關注當事人,關注事件本身,力求尋得真相,匡扶正義和良善。
我們不也如此,都說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生活裡的人、事、物,樁樁件件,字字句句都有可能挑動我們的情緒翻江倒海,讓我們立即開始頭腦的編織,讓自己陷入受害者的情境裡。
什麼能夠戳穿這些自我蒙蔽,粉飾太平的謊言?唯有真實!
真實的人才有人味兒。
我學歷史、教歷史,最大的一個感悟是“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我願真實地去生活,看見真實的自己。刻意求新,為賦新詞強說愁,那是矯情虛妄,世間法,唯有真實最打動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