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理悬疑类7本
2017年阅读笔记(三):悬疑推理类7本
13、《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40.7万字
书名《长安十二时辰》,开篇就单刀直入要害,点明形式紧迫,一方面是摧毁长安数百万民众的大爆炸,一方面是只剩十二个时辰,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罪囚张小敬一个人身上,无形的时辰消逝,各方计谋冷酷地展开,紧张氛围让人几乎窒息。事件很紧张,但是从空间架构到人物描写,都可圈可点。还原长安的历史面貌非常到位,不是旁白陈述,而是在故事各情节里自然显露,追击时长安各坊、渠、楼的方位,查访时各色人等的称谓、配饰,各种行当的专称、隐语……大象无形,润物无声,很自然地描摹了那座长安城,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情节上十分紧凑,环环相扣,张小敬的单兵突进和靖安司的大数据分析法,诡谲厚重兼有,冲突补益互存,有利刃破空、咬金断玉的凌厉果断,读起来非常酣畅刺激。美中不足是,最后的大BOSS太出人意料,说服力略弱一些。听说剧版《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开拍,雷佳音主演,定妆照形神兼备,很是期待荧屏效果。
2017年阅读笔记(三):悬疑推理类7本
14、《姑获鸟之夏》,【日】京极夏彦,上海人民出版社,32万字
京极夏彦的推理小说特点很鲜明:不追求推理逻辑上的奇巧,而胜在营造悬疑而近玄幻的氛围。小说的扉页附着“姑获鸟”邪异的来历解说,成功定下了全书妖异的推理基调。正文开篇就沉浸在一种幽缓、疏离、怪异十足的环境:虚与实的记忆、禅意的辩证法、拗口难懂又冗长的专业名词、难以置信的诡异传闻……加上主人公用第一人称不紧不慢、毫无感情地陈述,成功营造了一种悬疑玄幻的氛围——所谓“妖怪推理”,既然有“妖”,那么在这种诡异环境下发生什么都是合理的。
随着情节的渐进,日本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民众的困苦生活渐次铺开。怀孕二十个月的产妇,密室消失的男子,神秘的杀婴传闻,曼陀罗……谜团越来越多,人心逐渐被解读,高潮渐起,直到发现最后不忍直视的悲凉真相。与妖怪传说相关的这些案件,其实只是人性苦闷窒息的艺术化展现,这个夏天是幽凉哀伤的一场梦而已。梦醒、姑获鸟去,但是梦里的那些人和他们的余生,是否会永远沉浸在哀伤和思念中无法自拔?谁又能知道呢。
2017年阅读笔记(三):悬疑推理类7本
15、《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希区柯克,中国华侨出版社,56万字
“希区柯克”这四个字,代表了一种奇绝新颖&黑色反转的吸引力,无论是光影中的镜头,还是纸页上的文字,都能让你不看则已,看即难忘。1本书,400余页,60多个短篇悬疑小故事,各种花式反转加曲折离奇写得很勾人心神,有点不忍释卷的意思。
希区柯克的世界里,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或者潜伏在只身独处时,在光天化日之下,和正常人在一起也会感到险象环生,这种潜意识的恐惧是描摹悬疑的利器。他会花费大量笔墨来细细描摹周边环境物品,让读者觉得似乎每一处都暗藏伏笔,恨不得把每处描写都掰开了、揉碎了去解读,但他真正埋的伏笔依然不会被发现,甚至当你看完了结尾、对照了答案再去找当初的伪装,还是发现不了。他笔下很多故事是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一视角的,在故事的初始就让读者自动带入相关情境,用自己的心理去体会当事人身处其中的种种细微情感变化。用这样第一人称的心理代入让读者体会悬疑犯罪里的人性挣扎,希区柯克就是如此冷静(或者说冷酷),他毫不留情地从最不可能、最诡异的角度揭露可怕的真实,让人心悸之余也多有思考。
2017年阅读笔记(三):悬疑推理类7本
16、《嫌疑人X的献身》,东野圭吾,南海出版公司,15.2万字
所有人都认为石神与警方周旋、最后“献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靖子的爱情,连作者东野圭吾都是这样想的。可是看完了整篇小说后,我感觉不到一丝与爱情有关的滋味,这根本不是爱情啊,我只体会到了石神无力而悲愤的孤独感,从头到尾。
他只是在报救命之恩。决定要自杀的关键节点上,花冈靖子母女给他带来了活下去的意义,让他重新滋生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小说贯穿始终的“献身”,动机只是报救命之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他在信仰的路上很孤独。数学是他毕生所爱、信仰一般的存在,但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对数学的热爱,包括花冈靖子。唯一懂他、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汤川学,却亲手破解了石神完美的迷局,毁掉了石神拼命想要守护的东西,这是多么残忍的讽刺。最后花冈靖子自首了,所有人的良知都安定了,只有石神彻底被摧毁了。他所有的拼命、所有的坚守都成了一个笑话,他跪地嘶吼、痛苦到仿佛要“呕出灵魂”,余生只剩无尽黑暗,那种绝望的孤独足以吞噬一个人全部的灵魂。我觉得极其悲凉。
2017年阅读笔记(三):悬疑推理类7本
17、《尸语者》,湖南文艺出版社,19.2万字
18、《无声的证词》,漓江出版社,19.9万字
19、《第十一根手指》,湖南文艺出版社,18.6万字
法医秦明的这三本系列小说通过法医这个冷门的职业设定,冷酷凌厉地让读者直面死亡,进而思考人性和存亡。
真实,是法医秦明小说的标志性特点。这几本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法医工作的一部鉴证实录。一个个故事都脱胎于真实案件,在每个故事中字斟句酌、从专业的角度细致还原每一次尸检过程和参考原理。法医直面的是最真实的尸体,不论完整或残缺、安详或残忍,他们都会通过尸体来解读死者留在人世最后的信息密码,还原死亡降临的真实过程,以真相来告慰亡灵。
除了过硬的解剖学技能,秦明还强调了法医们悲悯的佛心。无论各个案件中解剖环境多么恶劣,解剖过程多么辛劳,无论遗体是完整还是残缺,法医都会尽最大限度缝合复原,这是法医用自己的方式为死去的人保存最后的尊严,法医对逝者遗体的尊重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他们敬畏生死。因为他们目睹过死之可惧,才最能体会生之可贵,他们是最痛惜逝者含冤而亡、最愤恨真凶不能伏法的那群人。把这种痛惜和愤恨转化为破案的动力,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帮助擒拿凶犯,让活着的人可以免受一份戕害,让人间少一些罪恶、多一些清明太平,这就是法医的敬畏生死,也是他们最悲悯的佛心。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