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几年,我越来越感觉佛法所描述的真理,跟《道德经》里讲的好像浑然一体,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佛陀所描述的那个真理,是不是就是《道德经》讲的“无”?也就是万物的根本,是这样吗?
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没有智慧回答。因为佛陀的境界我测量不出来,老子的境界我也测量不出来,你把这两位大人物拿来,让我做裁判,让我挺为难的。
不过,因为我们多少也会读这些,如果对《道德经》比较有感情,或者以前有研读,就会很自然地希望把这两种体系贯通,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人的毛病。
说起来,我对《道德经》也非常崇赏,我觉得老子的境界也非常高。但是如果跟佛比较起来,我感觉老子的境界还是那几个字,“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他自己讲的。
佛陀对真理的表述是非常清晰的,因为佛陀对真理的见道,是完全契证了真理的境界,然后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是清晰的,是铁板钉钉的。老子的表达比较含蓄,他可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种“道”,感觉到这种存在,但是这个真理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我觉得老子并没有透彻。当然,这是我个人认为。因为如果真的透彻,一定会说得很清楚。虽然“道”不可说,但也一定会有很清晰的表达。如果没有比较、没有佛经的话,那老子所说的就是第一;但是有了佛经,你就会发现,老子说得还是不够透彻。
另外,比如佛法当中讲一真法界、一元的观念,这些表述都非常清晰;但是老子的表述就比较模糊。比如佛教讲中道,老子的表达法一般不是这样。比如左和右,一般人就是非左即右,要么在左边,要么在右边,或左或右,这是常人的思维逻辑。但是老子的概念是亦左亦右,什么叫亦左亦右呢?就像太极图的旋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左含有右,右又含有左。左右是相对而成立的,老子是把这两者同时存在来肯定它,亦左亦右。
佛法不是这样表达的,叫非左非右,双非法,这样才能让你行入中道实相。比如生和死这些概念,在老子的概念里,他是希望在二元的结构当中,建立一种稳定的结构,就是在二元的对立结构当中,表达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佛法是破斥这种二元对立的,是直指一真的本相。从这点来看,还是不一样的。
又问:《道德经》里讲,有有为法,也有无为法,讲“高下相倾、左右相对”,还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反璞归真,化繁为简,归到那个“无”,我感觉这跟佛法讲的特别像。
答:对,是这样的。尤其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也非常喜欢这句,经常引用这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世纪”。西方的宗教讲上帝创造万物,我们中国人讲万物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可以说是个线索,如果你站在佛法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不必完全相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佛法来讲,应该怎么理解呢?以我理解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是什么呢?就是最初的一念无明。我们的佛性,其实是没有“一”也没有“二”的,也许老子会用一种无极的状态来表达它。因为佛性是超越语言的,所谓“言语道断”,是本来寂灭的。在“本来寂灭”的佛性当中,不守自性,一念无明而起,就生了“一”。有了“一”,有了“我”,有了对立,有了立足点,就一定有“他”,主客的对立,这就是“一生二”。
有了“一”和“二”,就必然有相互关系,就是“二生三”。然后这重重的关系会不断地分裂,不断地演变,就是“三生万物”。
其实,这在《大乘起信论》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的“识”是怎么变现出这个世界的?“本识”的分是怎样的?怎样来演变的?“三细六粗”是怎么演变的?它说得非常清晰,那就不是简单的“一生二,二生三”的问题,你可以去研究。
佛法有性宗和相宗。性宗像禅、华严、天台,包括净土宗,都是讲性宗的,它讲的极其简略。相宗就是唯识,唯识讲法相,名相特别细,也可能会适合一部分人。它分析得特别细,比如关于你的心里结构,关于你的六识、七识、八识,甚至九识,它怎么转变的?怎么来修行?它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如果你做心理学研究,或者做哪一方面的研究,那都是够你研究的,你愿意看可以看看。
我曾经也看过,像《瑜伽师地论》,大概也不适合我的根机,好厚的一本,名气很大,看完之后太细了,脑子里面得背多少东西,环环相扣,感兴趣的可以作这个研究。
还是懒人比较好,“南无阿弥陀佛”,一旦到了极乐世界,这一切你不用研究,自然就明白了。
佛讲唯识这些内容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一种思维逻辑观念,于是释迦牟尼佛就讲了唯识这些内容,就是非常细的逻辑名相,然后在里面演绎推理。真正的佛法用不着这样,那种信息一来,整个就把你盖住了,所谓“廓然大悟,逮无生忍”,一下子你就明白了。
唯识那些叫什么呢?叫作渐教法门,就是在里边“抠”,一点一点抠,抠出来的。但是有的人就喜欢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