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高温、高湿,显得异常闷热的时段,在南方尤甚。它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今年的初伏是7月20日—29日,中伏是7月30日—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18日,前后加起来总长仅30天,打破了近十年常见的“40天加长版”模式。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其一,时间短但热力集中;其二,“昼夜连热”模式;其三,“北热南雨”反常分布。
三伏天之所以闷热,主要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不大,在南方这种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这几天的上海就是如此,最高温度不低,最低温度也不低。客观说,今年迄今为止的最高温度达到或超过35度的天数也就25天,比前些年还是少多了,尤其是7月18日后到8月初因为台风影响还凉爽了好多天,但这几天进入末伏后三伏天特征就比较明显,白天晚上都是汗津津的。天一热,就补充水分,水分一补,上厕所倒不多,擦汗则是一天好多次,因为补充的水分马上转化为汗液了。
闷热难当,加上汗流浃背,许多人就开始孵空调,不出门,时不时冲个冷水澡,冷饮也是吃个不停,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是吹空调,或者电风扇从天黑吹到天亮。这样,不仅体内寒湿没有排除,反而可能增加。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醒我们:夏季阳虚者借三伏阳气驱散体内寒邪,冬季阴虚者趁三九阴气培补精血。因此,要守阳、补阳,必须多管齐下。
一是饮食方面。一句话,即多吃温热性食物、适量吃补气食物、少吃生冷寒凉食品与饮品,做到温中散寒,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最好是远离冰镇饮料、西瓜,而是尽可能喝绿豆汤、酸梅汤,或者山药、莲子、芡实、糯米等可健脾益气食材搭配红豆、薏米煮粥,祛湿的同时补养脾胃。如果嫌麻烦,就算是喝烧开后的白开水也比那些冰冻过的饮品强。
二是作息方面。早睡早起什么时候都重要,三伏天更重要,避免熬夜耗阳。当然,午间小憩也有助于养心护阳。睡觉避免贪凉,减少空调直吹,不洗冷水澡。
三是运动方面。选择温和运动,如慢跑、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微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比较而言,晨练最佳。晒背补阳,裸露背部晒太阳15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和气血循环。
四是中医辅助方面。艾灸穴位、热水泡脚、穴位按摩等。
最近一些天,我在凌晨5点起床后用差不多一个小时烧6壶水。因为晚上10点后早上6点之前的电价是半价,这个时候集中烧水比较合算。为什么烧那么多水?一个重要原因是烧开的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无论是茶叶茶,还是把金银花、黄芪、枸杞、决明子、野菊花、山楂等放一起喝,最好是开水。这几天天气热,流汗多,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用于泡脚。
一般认为,泡脚是在冬天效果比较好,其实三伏天也需要泡脚。一般认为,泡脚是晚上,但我选择的是早晨,主要是晚上吹了空调或电风扇后,脚有点麻木,湿寒容易进入体内,早晨泡脚正好可以达到祛除效果,也不知道这个选择对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