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不大,人民很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不使用,人民都重视生命不愿离开家乡。即使有各种船车却不乘坐,有兵甲却没有机会布阵打仗。让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有美味吃,有美服穿,有房安居,享受快乐的风俗。邻国之间可互相看到,鸡犬之声能相互听到。人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
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不用智能,自得其乐。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其中,“小国寡民”指的是满足于地域有限和人口不多的现状,而不试图通过武力来建立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什佰”为古代士卒部曲的名称。什,十人,是由十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中的“班”;佰,百人,是由一百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里两个“排”的规模。“重死”即不轻死,也就是不拿着生命做赌注去冒险。人们只有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不会任意伤害他人的性命。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俗”指的是全部现实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们的社会政治、道德、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总和。在这里,老子以一连串的排比来描绘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场景:在这个社会里,有甘甜美味的食物可供食用,有华美舒适的衣服可供穿戴,有安适的住所可供居住,有令人愉悦的风俗可供享受。在一般人看来,这些都是些极其简单的生活需要,而老子曾说过,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满足,所以这种简单生活需求可以使人类生命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升华。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今天看来很遥远,似乎也不现实。但这正是老子尊道思想的体现。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出于对大道的维护而说的。因为一旦复杂,就会多为,有多为就会问题转多,纷争转多,社会动荡,国家难治,人民不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通过描绘“小国”里的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相邻国家的百姓之间要“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种态度也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向来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伎巧过多就会导致祸乱,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
一个民心浮躁不安,往来迁徙、物欲横流、世风不古的社会,纵使表面看去很繁荣,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社会。所谓国泰民安,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不会四处乱跑,追求所谓的更高品质的生活,这样才算真正的国泰民安。
老子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普世的意义。试想,纵使国家封闭,但上下齐心,相安无事,祥和一片,自然没有对外交流的必要。如果民心淳朴、世风遵道,那么,百姓之间纵少来往,也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会有仇怨纷争。
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修至道者,深其气,返淳化之风,朴素以复古道。如是清之极静之极,清静至极,无心自动,无意自行。随天意使民复古道,结绳而用之,结绳者,一团混元之气也。
随地所产以食以服,甘之美食之,不馁不冻,承其风俗,务其业次,安之乐之,不治而不乱。邻国虽甚近,而使民各安其乐,自足其足,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则焉有交争之患?如是,则太古之风可以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