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笔记,你会如何记录,你会如何运用。
常见的工具理论,告诉你:单一工具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没有完美的工具,只有完美的工具组合。
有没有伙伴,像我一样,在手机上装了N多笔记应用,在印象笔记存了过万条笔记。
工具越来越多,效用却越来越小。
意大利作家艾柯留下预判:「正如绝对的噪音与宁静之间只是一线之隔,信息的过于充实可能引起绝对的无知」。
记录不停,探索不止,但如何才能让信息焕发生命力。
你我需要一次创造。
在其不朽著作《创新算法》中,伟大的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提出了 STC 算子思想。STC 算子是一个序列化的心理实验,帮助人们克服对物体的传统意象。
STC 算子中的S 代表空间,要求我们思考,假定改变物体的空间(尺寸),从给定值到零(S➔0),或者从给定值到无穷大(S➔∞),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一元」笔记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尝试改变信息管理的命题本身,空间上压缩:用「一元」管理所有的信息。
改变尺度,自然改变思考。
收纳
信息收纳不简单。
《认知尺度》中谈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科学家们普遍发现,我们的记忆,不仅仅受制于工作记忆,还受制于环境,这就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比如,你在南方炎夏与北极雪原,提取的记忆大不一样。再举个例子,高低上下、前后左右,这些看似与记忆无关的空间方位,都会沉淀为人类的集体记忆。
记忆并不是孤立,记忆不是记录的信息本身,而是周遭一切的集合。
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但毕竟不是进化早期诞生,有其局限。
电子存储的本质在于信息的编码存储,需要进行信息的符号化,同时意味着非符号信息的丢失。
一个涂鸦,一次构画,一些意识流的书写,都是非符号的思维沉淀。
大家喜欢相册,因为保留的不仅是照片本身,是人,是景,是物,是这时的体验,是那时的记忆。
「一元」的收纳,除了符号,还有非符号。
「一元」的笔记,就像留下了一本相册,不仅外在可见,而且内在可感。
提取
信息提取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
自古以来,我们都把记忆都和「机器」「存储器」联系在一起,70年代末,英国心理学家巴德利做出了突破性研究,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这也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标志成果。
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出现,这个研究在二十年后获得了突破,巴德利教授自己修正了模型,他把记忆的「机器」隐喻换掉了:
在舞台上,画面、声音等等其他会互相混合,产生超越元素特征的意义。这里使用了一个舞台的隐喻,在这个舞台上,演员、舞美、音乐等等相互混合 ,可以被观众所接受,产生对戏剧的意识。
新的隐喻是「舞台」,记忆不是静止,而是混合的、浮现的,和不变的存储不同,记忆是对所有感知的混合,包括动作、环境、心情 等等等,这些发生了变化,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一个事物,仅仅是了解知识本身,相当于舞台上只有演员,但没有灯光、音乐、舞美...是不完整的。
提取记忆,并不是在图书馆检索答案,这复杂,而是集合所有的剧组成员,让表演自然发生,这简单。
认知科学实验发现,人们阅读电子书时几乎不进行元认知加工,更倾向于快速搜索、快速扫描与关键词查找。 这样一来,对深度阅读很不利。
阅读时,舞台更多样,编排更立体,可以诞生更传世的演出。
「一元」不仅关心提取的量,关心广度,更关心获得的质,关心深度。
「一元」的笔记,就像一座移动的舞台,不仅外在可见,而且内在可塑。
加工
信息的生命,源自新信息的产生。
已知信息的自由组合,带来的将是未知。
正如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所指出的:“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试想一下,当你把众多小纸片,摊开摆放在写字台上或地板上时,它们就象一片片树叶,零散着、飘浮着、期待着,仿佛有了灵性,交互生发,催生思想,将它们按逻辑结成串、织成网。再通过排列、组合、整理,网状形态转化成树状结构。
信息的生成,好似生命的涌现,更是创造的温床。
笔记翻阅方便,精准有会所缺失,但是创造并不需要精准,创造从混沌诞生。
俄裔美籍文豪纳博科夫谈如何创造优美文字:「我从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画上的空白进行填充,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喝的醉醺醺的猎手。」。
有时候你只要些许感受,加上大脑自发的组合,会形成全新的体验,涌现新的创造。
「一元」是自由的组合,由已知到未知。
「一元」代表新体验,也代表不息的创造。
创造
一元不是堆叠,而是挥洒,
一元不是精准,而是创造。
回望过去,与时光交错,
《奇特的一生》中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用了56年来记录,书中总结道「这一生的奇特性和神秘性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
这是创造者的秘密武器。
放眼未来,与时光相会,
《创造力》中,积极心理学奠基人 米哈里 访谈了91位卓越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他发现创造可以让人更幸福,他总结到「与大众对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普遍印象相反,访谈中所有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和他们的创造力都是乐观而积极的」。
这是创造者的心灵港湾。
「一元」笔记,不仅是笔记,是自然的生活,更是幸福的创造。
「一元」笔记是什么样的,我无法精准描述,
我知道的是,
「一元」理解万物,是在向大脑学习,
「一元」指向前方,是条可期的道路,
「一元」代表创造,既是因,也是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