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则有关王宝强的娱乐新闻,说是自从和马蓉离婚后,就再没见到过女儿。这回总算见到了孩子,忍不住失声痛哭,打破了观众心目中一贯刚强、幽默、乐观的形象。
也许众多网友仅是关注到了偶像明星惹人心酸的隐忍父爱,有谁留意到那不能享受正常父爱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宝、心中肉,从一出生开始,就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呵护和殷切关怀。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爸爸们普遍鲜少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有确切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妈妈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孩子的责任,爸爸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而父母共同承担的不到30%。
也就是说,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现象相当严重。
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养育似乎都和爸爸沾不上边儿。有些家庭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养孩子就是妈妈的事,爸爸只要赚足够的钱就行了。
1
可是您知道吗,如果父爱缺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伴其一生的伤害。
首先,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出现性别角色的错乱。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需要从父亲身上学习勇敢、果断和理智的性格特点,享有足够父爱的孩子,才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获得成就感。
尤其是男孩,如果缺乏父爱,往往缺乏阳刚之气,甚至趋向女性化。
想起火山上看到的一组视频,视频的主人公是个男孩,可他偏偏打扮成女孩的模样,留着长长的头发,戴着漂亮的耳饰,化着精致的妆容,毫不夸张地说比女孩都要好看。尤为惊人的是,男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自然地散发出女性气质。
评论区里很是热闹,有人开骂不男不女,有人诚恳支持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有人说,要真是女的,一定娶回家做老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面临千姿百态的人生万象,我们完全可以尽收眼底,不置可否。
然而视频的主人公虽是个例,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社会不少男性越来越伪娘化的不争事实。
再则,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产生仇视心理,性格懦弱、自卑,社交能力差。
孩子得不到父爱,不代表孩子不渴求父爱。
很多孩子会在对父爱的一次次渴望和失望中,对父亲以及周边人产生仇视心理。他们会痛恨父亲的不管不顾,以为自己不值得爱。这样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自信,无论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学业、工作的打拼中,更容易生出挫败感。
长时间缺乏父爱的孩子还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这种孩子成年后,出现神经质、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几率更大,在犯罪、自杀的人群中,往往占据较高比例。
并且,由于生活中缺少父亲的陪伴导致安全感匮乏,容易养成怯弱和自卑的个性,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与人打交道时唯唯诺诺,更有甚者会没办法和人正常交往。
知乎上有位用户说,自己深受父爱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的伤害及困扰。父母在他五、六岁时离婚。以后的日子里,他跟着妈妈过,和父亲的交集很少。长此以往,逐渐对父亲生出强烈的仇恨,他恨父亲不该带自己来到这世上,深觉生活中充满了无力感。和人交往时,总是低声下气,提不起劲儿,更不敢惹事,因为知道没有爸爸可以给予袒护。上了大学后,连跟同学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面对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也不敢参加,好不容易突破心理障碍竞选了班长,却因成绩不佳很快被撤掉。工作之后,总是因为各种不足频繁跳槽,混迹多年也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父爱虽然无形,一旦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和极其重大的。
每个享有父爱的孩子都是幸运的天使,而那些不能拥有父爱的孩子就好比折翼的天使,令人心生怜悯。
我们需要意识到:父爱不可失,再忙也要管孩子。
2
科学的育儿理念讲究爸爸和妈妈的同等重要性。
如果将育儿比作养育一棵树,爸爸能为孩子提供成长的“主干”,而妈妈则提供了“枝叶”,只有两相结合,方能养育出茁壮、健康、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爸爸象征着勇敢、进取和威武,在家庭教育中比妈妈更具计划性,知识面也更宽广,有着妈妈不可取代的地位;妈妈细心、温柔、体贴,更能给孩子带来生活上的温暖和关照,同样具备爸爸难以逾越的优势性。
具体来讲,在育儿过程中,可遵循以下规律:
孩子0-3岁时,以妈妈为主,爸爸为辅,充分利用妈妈女性的个体优势,给予孩子贴心的呵护和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3-6岁时,爸爸妈妈要共同参与到养育孩子的活动中,携手为孩子创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孩子6岁以后,就要以爸爸为主了。这个时期的爸爸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指引方向,帮孩子建立自信,带孩子开阔眼界,同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3
那么,针对现实中经常缺席孩子成长过程的爸爸,就要花点功夫弥补一下了。
您可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无论工作多忙,当回到家中,一定要抽出时间(哪怕只是几分钟),和孩子说说话,最好能抱一抱、亲一亲,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如果经常出差在外,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和孩子交流,以增进亲子关系。
闲暇的时候,陪孩子玩玩具、读绘本、看动画片,站在孩子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快乐,并适时表露出对孩子的爱意。
如有合适的机会,还可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如聚会、沙龙、旅游等,让孩子多接触外界,开拓视野,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当好孩子的玩伴,做好孩子的导师,您就离合格的爸爸形象不远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