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参加记忆训练课,与一些网友一块儿背诵《道德经》,就其中一句“涤除玄鉴”,这是老师给的版本里面的,可是有的同学使用自己的书籍看到的是“涤除玄览”,虽然是一字只差,由于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但释义有相异,在群里进行了大篇幅的争议。我的解释是由于古代的书籍大多是抄写传承,不同的誊抄者难免会有错别字的出入。就此问题在网上搜罗了一下,还真没这么简单,原因其实更加复杂。

古代的书,永远都存在版本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拿今天图书出版的常态去理解古书。如果我们要用很认真的态度来读古书,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搞清楚版本问题。以《庄子》为例,《史记》说《庄子》有十几万字,这就意味着司马迁看到的《庄子》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很不一样,篇幅大约多出一倍。今天我们看到的《庄子》,总共还不到7万字。《汉书·艺文志》是汉朝的权威图书目录,说《庄子》有52篇,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庄子》只有33篇。

这种编排并不是《庄子》的原貌,而是晋朝学者郭象确立下来的。缺的那些篇章,也是郭象删的。当时郭象为《庄子》做注释,主观能动性太强,看到不合意的地方就直接删掉。当郭象版本的《庄子注》成为权威注本之后,原始面貌的《庄子》也就渐渐失传了。
今天我们常说古人如何崇古,如何厚古薄今,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是,古人的崇古和今天的崇古并不一样。今天我们说起保护古籍,保护文物,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原貌,哪里有古建筑就尽量保留。但古人不是这样的。书可以删,可以改,只要你有正当理由就行。世人最看重的版本留存下来,而其他版本,包括原始版本,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佚文”,只得是在别的文章中引用,而在原文中丢失的文字。搜集佚文是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先秦文献里搜集《诗经》的佚文,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佚文的数量竟然很少。然而按照传统说法,孔子删订《诗经》,是从三千多首诗里大删特删,只保留了305首。
事情往往这样,一旦太在意实用性,太有功利心,眼界就窄了,见识就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