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在同学眼中,是那种“一路赢过来”的人。
二十五岁,他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成功"上岸"某顶尖单位。收到录取通知时他激动得彻夜未眠,认定这就是人生的完美答案。然而不到三个月,巨大的失落感就席卷而来——日复一日的文书工作、论资排辈的氛围,让他开始怀疑:"我挤破头赢来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三十二岁,经过无数个熬夜加班的夜晚,小张终于晋升项目经理。庆功宴上他接受着同事们的祝贺,却在洗手间的镜子里看到一个面色憔悴的自己。医生上周刚提醒他心律不齐,未婚妻也因为他连续爽约而提出冷静一段时间。他赢得了职位,却快要输掉健康和爱情。
四十五岁,小张的女儿如愿被常春藤名校录取。在机场送别时,周围投来羡慕的目光,他却只收获女儿一个礼貌而疏离的拥抱。这些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培养成功的孩子"上,却忘了如何做一个女儿愿意倾诉心事的父亲。
我们总在追求一个个被社会认可的目标,却在这些"胜利"的间隙里,丢失了更重要的东西。
如果"上岸"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倦怠,
如果"晋升"要以健康和关系为代价,
如果"成功育儿"换来的却是疏离,
如果这就是“赢”的代价,这样的"赢",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总以为,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串联起来的。可为什么,每一次抵达梦寐以求的终点后,等待我们的,不是满足,而是更深的迷茫与更大的虚空?这些正式下面这本《长期思维》直面的核心问题。当短期的胜利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误解了"赢"的真正意义?
《长期思维》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赢”三维模型,彻底重新定义了何为成功。它指出,真正的、可持续的胜利,必须同时实现三个维度:卓越的成果(追求有品质、可持续的成就)、持续的成长(关注过程中能力的实质进化)与有意义的连接(强化信任与协作的关系)。这不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套可应用于事业、家庭与个人成长的系统性思维工具。
与单纯强调“坚持”或仅批判竞争却无路径的书籍相比,本书的独特优势在于直指问题根源并提供完整实践框架。阅读并实践这本书,能让我们摆脱“赢了空虚,输了崩溃”的情绪过山车,做出真正明智的长期决策,把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并成为更能激发他人的领导者或伙伴。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实现“真赢”呢?
一、厘清思路:为卓越的成果赋予灵魂
搞清楚什么东西对我们最重要;就长期而言,胜利是什么,对此我们要具备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明确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经历。在这些方面,仅依靠一些短期指标或结果是不够的。明确问题、厘清思路,就是要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它是一种目标意识,同时也折射出自己试图对周边世界发挥影响的观点。
“卓越的成果”并非指简单地达成一个冰冷的目标,而是达成一个被我们深刻理解并赋予意义的成果。厘清思路正是实现这一点的首要步骤——它要求我们超越短期指标,去追问目标背后的“为什么”,从而确保我们所追求的成果是有品质、有方向且可持续的。
那位“上岸”后反倒开始迷茫的优等生小张,他的问题不在于成果本身(顶尖单位的职位),而在于这个成果缺乏由他亲自定义的“卓越”内涵。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假如他能够通过“厘清思路”来定义“卓越”,问问自己:“这个职位对我而言,卓越意味着什么?是成为技术专家,还是推动行业进步?我希望因为它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许就能将一份工作从一个空洞的“胜利标签”,转变为承载个人价值与使命的“卓越的成果”,也就不会自我怀疑了。
二、持续学习:将持续的成长贯穿始终
做任何事都要具备持续学习的精神;用自身成长而非外在结果(通常让我们有机会使结果最大化)定义自己的成功。如此,我们就会在做事时把重点放在如何去做上面,让我们在单位和家里做些什么、无休止的待办事项及成绩核查清单(通常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之间进行综合平衡,从而确保我们即使在失败中也能成长和发展。
持续的成长不是过程的副产品,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核心成功标准。持续学习就是这一维度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我们用成长来定义成功,关注“如何做”并从一切经历中学习。这确保了即使成果未达预期,我们依然在赢得真正重要的东西:能力的实质性进化。
终于晋升项目经理的小张,虽然赢得了晋升,却几乎耗尽了自我。如何避免这样的境遇呢?答案是:通过“持续学习”来聚焦“成长”:
比如在每一个项目中,不仅问“我们成功交付了吗?”,更要问“我的领导力、团队的抗压能力、我们的协作流程因此进化了吗?”从而,将每一个任务,无论成败,都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养分,构建起个人的韧性与团队的战斗力。
三、相互联系:在有意义的连接中实现共赢
积极建立联系,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优先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投入。在生活中,把重点放在人上,如同事、伙伴、朋友、社交网络里的其他人以及那些我们尚未建立联系但将来有可能进行合作的人。我们要积极发展与他人的关系,不应拿自己与他人对比,避免深陷生活中那种竞争性的零和游戏窜臼。
有意义的连接是实现任何长期卓越的基石。相互联系就是构建这一基石的实践哲学——它要求我们优先对人进行投入,建立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摒弃零和博弈的竞争心态。这确保了我们的胜利不是孤立的、以牺牲关系为代价的,而是能够强化我们的人际网络,让成功可以持续和共享。
不仅是职场,生活中也是同理。长期在职场中经历竞争的小张,仿佛习惯了只关注事而忽略了人,最终与孩子的关系也慢慢疏离。虽然鸡娃“成功”,将孩子成功送入名校,却可能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连接的断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也许他会选择将教育的重心从“超越他人”转移到“与孩子共同成长”上,关注亲子间的信任、理解与支持。通过“相互联系”来滋养“连接”,追求学业成就的过程,变成深化亲子“有意义的连接”的旅程,最终赢得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孩子和一段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
如果你不想成为第二个小张,赶紧思考一下如何实现“真赢”并积极行动起来吧。
理清思路,持续学习,相互联系,这不是一味速效药,而是一套完整的“心智操作系统升级包”。 它引导我们从被动的目标完成者,转变为主动的人生设计者,在追求卓越成果的同时,更收获持续的成长与深厚的关系,最终赢得一个真正丰盛、不自耗的人生。
改变,始于思维的每一次微小转向。是时候,换一种方式“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