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工作日商场里购物的人少,陪妻子逛了个街。
上次逛街,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
由于不爱逛街,所以岂止是无奈,简直就是遭罪。
不过,似乎没有几个女人不喜欢逛街。
至于,兜里有没有钱?有多少钱?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逛”。
于我而言,陪妻子逛街,大抵就是为“微信运动”贡献点儿步数。
最好让自己在“步数排行榜”上的名次,不至于太难看。
除此之外,就是陪伴爱好逛街的妻子,给各大商超点点货,顺便再置办一些针头线脑啥的。
总有朋友以为我每天在公众号上跟文字较劲儿,是自己起初就喜欢上了的一件事儿,
其实,喜欢上方块字,并尽量把一大堆方块字排列组合起来,使它们成为让自己有力量,让读到的人,受启发的内容,可真不是起初就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早些时候,曾经对已经成了当下自己挥之不去的这点“爱好”,还有一些反感。
凭心而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不大喜欢在作文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格子里爬来爬去。
本以为,自己考上了理工科的大学,未来与没完没了的各种体裁的作文,再发生实质性关系的机率不大了呢。
根本没有意识到,命运弄人太无常。
也悟不透“无常即为寻常”的终极智慧。
有些事情还真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特别是用来谋生存讨生活的那只饭碗,至于你端起来的那一只,是不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还真就不一定是由着你自己的喜好而做的选择。
也倒不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初期,重理轻文的社会观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记很难撼动。
而是,没黑没白地与密密麻烦麻的方块字死磕,远没有痛快淋漓地解决掉涉及到数理化方面的一些难题那么有成就感。
确切地说,不得不整天与文字死磕,是从陆军学院毕业,分配到野战部队的第三个年头,正式被选调到司令部机关之后才开始的。
无论是哪一级的司、政、后机关干部,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夫和厚实的写作功底,想在人才济济的指挥机关里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若是再向往着杀出重围脱颖而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
但是,这也让我觉得与文字死磕的同时,还必须要与EQ,IQ不同寻常的一群人在一条赛道上竞争,还是蛮有挑战性的。
说白了,正是由于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才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应该把文写好的欲望。
绝大多数的“老机关”,个个都有各具特色的“吃饭的家伙儿”。按现在的说法叫“绝活儿”。
按照当时部队的主流共识,那些写写小说、弄篇散文、编编新闻报导的人,都不敢直呼自己是什么“大手儿”。
偶尔有过几篇“豆腐块儿”、“萝卜条”出现在军区以上纸制媒体上的机关干部,才有可能被人记住。
但很多的时候也都是时过境迁,渐渐被人淡忘。
真正受待见、被重视,可以堂而皇之拿到桌面上论短长、比高低,并且让周遭人永远仰视的写手,是能靠一己之力操刀撰写大型综合性材料的人。
也只有这一类人,才有可能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在部队诸如此类的能人,一直有一个比较通俗的尊称,叫“大笔杆子”。
很幸运,被调到司令机关不久,就让我遇到了这样一群身怀绝技的人。
他们都与“作家”这两个字几乎不沾边。
当然,他们也没能赶上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
这一点很重要。
毕竟特殊职业的特殊文种,与纯粹的文学创作和新媒体创作,在诸多方面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写作中,一些诸如对语言和文字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是融汇贯通的。
他们的文风,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字里行间透露着学养,通篇文章让人感受到的是平和与从容。
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最大收获就是他们从来不会随意吹嘘你的好,反而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哪里写得还不够好。
这让我受益匪浅。
时至今日,依然怀念那个时候的学习氛围。
机关干部集体出完早操,回到独身宿舍的筒子房,匆匆忙忙地完成洗漱这样一个规定动作之后,便翻开书,或摊开稿纸,亦或挥毫泼墨。
一定是自己给自己,开一个一天之际在于晨的小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