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里说过一句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只有在父母真实的离开我们,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地直面死亡。可我们却总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把自己最坚硬带刺的一面留给了他们,而对待外人反而像小动物把最柔软的肚子露出来一样,耐心柔软。

我并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考虑过死亡的问题,也确实把父母看得挺重。可以说看到百年孤独里的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差点忍不住哭出来,可能因为母亲正好在身边,忍住了。
今天我不谈死亡,也不谈生死观,这些我很爱聊也很感兴趣,但都太大太泛了,我今天就聊一聊看似最简单却最难做到,最容易被忽视的我们的父母和子女的问题。
我切实的能够知道在我心中家庭和父母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我时不时却会耐心很少,可能就是觉得他们还在那里,可以肆无忌惮。
我跟平常所说的那种“窝里横”不太一样,或许是本性使然,我真实的性子偏冷淡不爱讲话,而在外人面前是戴着面具的我,热爱组织活动、热爱社交、热情的我。
吾之不幸,恰在于缺乏拒绝的能力,或恐伤彼此之情,亦或恐予人以不好之感;而吾之幸,恰在于,经多次无法拒绝,将自身陷于无法言说的境地,终学会拒绝。
以前我是属于那种在对待外人的时候会更加耐心,甚至于对陌生人经常无法拒绝,甚至圣母心的觉得别人就是需要帮助。
而很多时候这些与我无关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听起来特别愚蠢,但这真实的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我可以因为陌生人对我说自己有业绩要求需要加很多群,而无条件的拉了十几个群给她,而在父母因为对手机软件操作不熟练,多问一遍就觉得他们是不是有点笨,这么简单也不会。当然现在我已经很好的改掉了这个习惯,不再“圣母”的被别人利用。
后来经过我的具体分析,(很多事情,都不能单一而论,跟当事人本身,生长环境,性格,社会关系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我认为在我对待我父母的事情上,包括对待我亲密的人身上,我总是过分高的要求对方,认为他们本来就可以做得到,这是导致在很多事情上我会表现出很少的耐心的一部分原因。

我也认为读这篇文章的你们也同样并不是很多文章所说的那么大众化的原因,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原因使然。
其次,我对父母偶尔会露出最坚硬的一面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我对于爱的看法吧。
在我的观念里面我认为爱(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应该是无条件的,无私的,不带任何外加因素的,但显然这是理想世界里才会存在的。
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独立的不带任何色彩的爱。而这个世界上我认为最有可能无条件无私爱你原谅你的就是你的父母。于是乎,我偶尔,就会忍不住内心的骚动,实验性的试探,这大概是源于我对我父母对我的爱的信任以及贱兮兮的心理吧。

最后,我想说一下,不要说和父母有代沟,这只是借口。
父母跟我们势必有年代的差距,也就是可能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会有差异。而这很正常,我们跟同龄人在看法上也都会有差异,但我们愿意跟我们的爱人、朋友、同学、同事去沟通,愿意去倾听,而忘记了我们也需要跟我们的父母去沟通、倾听互相的声音。
或许父母确实很多时候对我们的看法表示出了不屑,或者有着上代人、过来人的威严,或者是有着上位者自带的压迫感等等。
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固化的认为跟父母就是很难沟通的,久而久之不愿意再去沟通,慢慢也就越来越难理解双方的思维和想法。

父母总归会走在我们前面,不要在他们还在的时候造作,之后追悔莫及。人生在世一场,这辈子的父母不知道下辈子还能不能找到,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来世。珍惜现在的每一段情,每一个人,他们都是你应该遇到的缘。

这里是留以白,一个走心码字,以各种角度看世界,看人生百态,体味人生的小疯子~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那就点点点点点关注,或者点个赞,谢谢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