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自觉这是一部在本身就很有辨识度的张爱玲的小说中更有特点的一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其题材炸裂,写作手法也和以前读过的略有不同。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几乎都与爱情有关,她写少女情窦初开宛若百合美丽,写少妇成熟风流宛如芍药。年纪轻轻,没谈过恋爱的她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发掘出人性深处的幽暗面,通过一个个民国时期看似久远的故事对应当代社会依然可见的问题,完成一位作家所谓的社会使命。所以,真的是越读越觉得她太牛了。
说回感受本身。这部作品可写可思考的角度实在太多。作为主角的小寒或她的父亲峰仪,女配母亲以及打酱油的海立和必要的绫卿,每个人都值得写值得挖。
初看时觉得小寒品行不端,父亲峰仪无耻,当成一部闹剧。然后细细看过却发现似乎不是这回事,父女两人的不伦情是有出处的,这根源既在父亲,也在母亲。
母亲存在感很低,在整部作品的中前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模糊的影子晃动而已。她贤惠(进屋就动手打扫卫生,给丈夫和女儿细细收拾行李);她传统(对丈夫的所作所为忍气吞声);她爱他(说活了四十多年,他总要有个爱的人);她也爱她(面对被丈夫抛弃了的女儿时,她愿意和她分担情绪,并承诺在原地等她回来)。而后半部分,这个女性的影子开始渐渐清晰起来。她的糊涂并不是天性,而是出于对自己婚姻和孩子的“忍让”;她说“小孩子懂什么”,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不愿意让女儿涉入成人世界乱七八糟的情感。不去争论她行为本身的对与错,我只想说,作为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母亲,就是一个真实缩影,她的意志从来不是代表自己的,首先是夫,其次是儿。
再想说说打酱油却又不可或缺的海立。学业有成,家庭良好的他其实是那个时代不少女孩子向往的结婚对象,但张爱玲在这个故事里让他两次被“甩”,而且都是被结婚对象甩。我想,除了让他推动情节发展外,也许张爱玲这样设计的意义既有女性意识独立的影射,也有通过这个人物的设定,体现出“受制于人”“不能自主选择”(他的家庭也是极其传统的)的陪衬的悲哀感。和小寒非要与父亲长相厮守的执念相较而言,他和绫卿,和小寒的表白其实也是另一种执念的体现。而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的“放下执念”都不是自主选择的。
再说“插足者”绫卿。同样是个悲剧人物。为了摆脱家庭对她的桎梏,她选择了最为常见的突围方式——嫁人。自己定义是“人尽可夫”。她明白自己实在是太普通,自然不敢有什么高大的目标。但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她被卷入了漩涡。先是被“设计”,让小寒推到海立面前,后来又意外却合情地成为一个有妇之夫的小情人。在我看来,无论她对婚姻的动机是什么,都首先是个少女,肯定也憧憬过爱情最美好的样子,然而合适的结婚对象,那个寡言又没什么乐趣的海立怎样能和经验丰富的情场老手峰仪比呢?所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当然也是她移情别恋的因素,但没有名分对她来说难道不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雷吗?我猜,她应也是想到了的,但往往,爱情会冲昏头脑,尤其是女性,尤其是小女生。绫卿也不过是峰仪的另一个牺牲品。
再说峰仪,这个混蛋父亲。我猜他肯定不爱妻子,所以不会借口爱女儿爱着爱着就变了形,虽然还没有上演洛丽塔的悲剧结局,但显然,张爱玲在结尾处是留了余地的,假如有续集,也很难保证这一切不会重回乱局。峰仪是个事业成功的中年男性,他深谙怎么拿捏情感,如何让小女孩对她百般依恋。那,从文中几次写太太胖,皱纹明显中我能感受他对女儿的畸形情感不过是作为转移自己爱欲的表现形式而已,他怕衰老,更不愿意守护衰老的人,所以,无论是对女儿小寒,还是对那个和女儿很相似的替代品绫卿,都不过如此。假如说他找到替代品算是放过了女儿真是有点美化他了。薄情、无情早已把那残存的点点对家庭和女儿的温情击溃。但同时我也在想,张爱玲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尤其是父爱缺失以及父亲曾对她的伤害,也许在这部作品里她也是有所寄托的。
最后,说说小寒这个角色。她是个矛盾对立的人物。身体里既住着纯真的少女,又住着绝望的少妇。开场时她有多么惬意宁静,结尾处就有多么狼狈痴狂。父亲的抛弃让她这么多年的认知彻底崩塌,什么骄傲,什么自信,都不过瞬间灰飞烟灭了。小寒有错吗?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她是迷失在对与错的森林里了。母亲陪伴功能的隐性将她推向父亲,错误的互动方式被肯定和赞赏,她痛恨母亲不爱父亲却又霸占父亲,她想取代她的位置却发现自己其实依然无力对抗。从希望满满到忽然幻灭,这个少女也承受了不应承受之痛,这难道不是一种惩罚?
谈完了对人物的理解,我还想记录下这部作品很大的特点——大量的对话推动情节,插入动人细腻的细节描写,还有就是这个标题,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大概聊聊想法吧。
《心经》,美妙的梵音,告诫世人色即是空,然而在本文来看,所谓心安所谓超脱都没有实现,由“色”引发的乱和狂倒比比皆是。所以,即使文末父亲离家,小寒也即将被送走,这场闹剧也并没有任何人得到解脱,又仿佛是个轮回:母亲继续进入等待的轮回;父亲继续他欺骗自我和他人的轮回;小寒进入忘却和修复的轮回,——只是,她这一场恐怕还是逃不掉的。没有心安,又何谈什么归处?
所以,这个标题即是一种期待,也像是一种讽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