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重要概念>
1.先在深的地方吸到饱和,上到浅的地方就会变超饱和
2.在还没达到饱和的状态,会有可能因为上到更浅的深度而变超饱和
3.排氮的速率跟超饱和程度(绝对关系)& 半时组织半时的快慢(相对关系)有关
4.为了排氮你得先达到超饱和,身体组织允许一定程度超饱和
5.半时较短/快的组织代表着吸收/排放氮气的时间都很短,但是其可承受的压力梯度却也是较大
<用数值方式表示>
采用例题的方式来说明
例题1:先看有两个半时组织,一个快的 T1 一个慢的 T2
下到 30m,环境压力是 (30/10+1) = 4Bar,吸入的氮气分压是 4*0.79=3.16 Bar,T1 组织的氮气压力 3.16 Bar,T2 组织的氮气压力 2.50 Bar
上到 20m,环境压力是 (20/10+1) = 3Bar,吸入的氮气分压是 3*0.79=2.37 Bar,T1 组织的氮气压力 3.10 Bar,T2 组织的氮气压力 2.42 Bar
上到 10m,环境压力是 (10/10+1) = 2Bar,吸入的氮气分压是 2*0.79=1.58 Bar,T1 组织的氮气压力 2.50 Bar,T2 组织的氮气压力 2.30 Bar
此时注意两个名词:
进氮 On Gassing => 半时组织尚未饱和,还可以继续累积压力到饱和
排氮 Off Gassing => 半时组织已经饱和,如果吸入氮气压力小于组织氮气压力,也就是超饱和后会开始减少组织氮气压力直到和吸入氮气压力一样
因为T1是半时比较短,所以排氮比较快
有没有可能在还没达到饱和的状态,就又因为上到更浅的深度而变超饱和?答案是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在还没达到饱和的状态,就又因为上到更浅的深度而变超饱和,且组织的氮气压力超过环境压力?答案也是可能的!
在20m,T2本来在30m的深度还没饱和,但是上到20m后就超饱和了
在10m,T2的排氮速度比较慢,导致T2的组织氮气压力还比环境压力大
例题2:
HT: 5min
T_tissue = 4 bar
吸入氮气压力 = 3bar
T_超饱和程度 = 4-3 = 1 bar
经过5min => T_tissue变成 3-1/2(1*5/5) = 2.5
经过10min => T_tiuuse变成 2.5-1/2(0.5*5/5) = 2.25
如果以上的计算中,把吸入氮气压力改为更小的值,你排氮的效率就会增加。
超饱和程度是一种绝对关系,也就是吸入氮气压力和组织氮气压力的梯度。
所以为了增加排氮效率,你可以改变梯度,让梯地变大的话,即使半时组织的排氮效率不便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排氮变快。
那......要怎么样改变梯度?
改变吸入的气体混和比例
改变深度,也就是改变环境压力
因为休闲潜水不会教你切换不同混和比例的气源,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环境压力,也就是改变深度,到浅一点的地方排氮会快一点。
<在电脑表中的表达方式 -Tissue Bar Graph>
在 Shearwater Teric 里面会有一个显示 Tissue Bar Graph(Garmin MK1里也有这功能)
总共有三条不同颜色的线:
蓝色线=>吸入的氮气压力
黄色线=>环境压力
红色线=>ZHL-16C M值
之前已经用例题的方式说明:
有可能在还没达到饱和的状态,就又因为上到更浅的深度而变超饱和
有可能在还没达到饱和的状态,就又因为上到更浅的深度而变超饱和,且组织的氮气压力超过环境压力
所以虽然超过蓝色或是黄色线,但因为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超饱和,这个临界超饱和程度就是红色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