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是塑一个人最基础的材料。一个人的个性,处事方式,说话用词与口气,包括三观,大都在童年就种下了种子。而如果长大的过程中,没有去检视与校正,那就被定型了,所以现在会大量存在所谓的成人巨婴。
刚巧昨天在和朋友聊天时,有人提到,由于大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大人经常因为一肚子憋屈无处释放,会毫无正当理由的批评责怪小孩。而孩子只能偷偷地哭。
原来,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几十年前,那时的人被分为三六九等,有身份地位的,自然说话有底气,自然会多占理。而每个人都有比他更上的人,大家处于互相挤压的状态。这样的群体现象,对整个时期大部分的儿童也会形成特定的个性。

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似乎在五岁以前,都已经是个淡定的小大人(很沉默但很懂得生存规则,哪些不能触犯很清晰)。我每隔两岁一个弟弟,那时家里爸妈都很打拼,忙得没空照顾我们,哪能像现在这个四五个人伺候一个小祖宗?
据妈妈讲,我两三岁时,就要负责“照顾”弟弟,那时还调皮,把那种塑料做的红色的圆圆的屎盆子,放到煤炉上去烧。哈哈,后来你懂得,一顿揍是难免滴。
那时的我,总我种责任在身的感觉,带弟弟玩,生怕他犯了啥大人不允许的错,我就得受罚,因为出了事总得有人担责,为什么,你是哥哥!哈哈,像现在各大公司的临时工不。
正因为这样,所以凡事小心亦亦,特别认真记住大人定的规矩。
想想那么小的孩子要如此运凑为握,这是操的什么心呀。
因为犯的事多了,有错的,没错的,都担的多了,小小的我,已经不爱说话,不敢说话。怎么说都是错,解释也没用,所以后来也懒的解释。
大人打一下,骂一下,还敢不敢?懂不懂得想?
心里有一句回应一句,但从此不再讲出来。硬是一股峥峥汉子气
我就不哭,我就不说,要打你就打,反正我没错。
每当这时候,弟弟总会抢着哭着说不敢了不敢了,不要打了不要打了。边哭边跑,而我是死抗不说话那种(潜台词是要么打死我呀)哎,其实打的时候,爸妈何尝不心疼,我都知道他们专挑屁股呀脚呀之类的打,不过俺就不服。
有时候好像能感觉到,打的我们有多惨,就是爸妈心里有多少气多少憋屈没消。那时大人忙的不可开交,多给创造一些事件都是在添麻烦。
想想也好笑,有时爸妈看我不肯躲,打狠了,也换着打打弟弟。自己好像在看着一场演过多次的戏码一样,在忍着看,等结束。
有一次印象很深的是在当时家里的三楼,不知道当时捅了什么篓子,爸妈一致决心来一场重大的男女混合双打,用的鸡毛掸把毛都打秃了,然后用衣架呀,皮带呀,轮着上,感觉杀气那个重呀。
我就记得弟弟哭着跳着可惨了,爸妈可忙了。
就这样,我的沉默,和钢铁犟气,默默培养出来了。
后来长大了,妈妈一直很伤心,好几次回忆说小时候打了我那么多,是不是把我打坏了。(妈妈,我没坏,好好的呢!
后来形成了一个习惯,竟有一种在场三个人,我和其中一个讲话的时候,自以为声音只敢让那个人听到,但不想让另一个人听到。(是不是超能力?)于是大人经常说我为什么说话那么小声。
后来当有什么事情,别人正式的指责或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启动内心对话模式(他说一句我在心里应一句,但嘴上说出不话来)因为在心里可能已经判定,事情解决不了,或分不清我的错有多少,无法去处理。这样,你可懂?
嗯,今天的自我反省观照到此,下回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