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的某一天因为一些人和事情,孤独感突如其来,深深包裹我,有些人生中的元素它连招呼都不打就来了,这些年我的生命里增加了不少关键词,都是前半生从未涉猎过。这次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并且感觉这个元素会陪伴我人生很长时间,某种角度是人生的命题,需要去克服或者熟悉它。于是通过各种书友群要推荐孤独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来学习。

这三本书有个共性是作者几乎都在表达孤独的价值和意义,这好像和我们平时的基本认知会有明显的冲突,平常生活中我会认为孤独是负面的东西,其实这个观点不够客观;就好比在“孤独力”这本书中强调,孤独并不可悲,总认为“孤独的人很可悲”是源于固有的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有待斟酌。真实发生过,看这些书之前,我在某一段瞬间(大概持续了几个小时)体会到了孤独的美妙,觉得如果人生缺乏这种体验和感受是多么的不丰富和完整,然后用心的感受和体验了一把。

#书1:孤独--回归自我#从感性的情绪来说我最喜欢斯托尔的“孤独”-(回归自我);其实这部书作者通过深入剖析牛顿、贝多芬、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告诉我们,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及精神的升华。同时周国平先生在推荐序中说,我们并非只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太狭隘(有一丢丢和我的那瞬间的感受类似)。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的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周国平先生还说,其实交往和孤独是人在世上生活的2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2种生活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金句1:在交往过程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金句2:本来以为成长的结果是有越来越多的链接,没想到是越来越多的孤独。
同时肤浅如我这样从来不会欣赏诗的人,被这本书最后一首触动了,来自华兹华斯的《序曲》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独孤,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书2:孤独力#(日本作家:午堂登纪雄)孤独,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脑补了近几年知道的很多“力”,学习力、思维力、少女力、单身力、钝感力、孤独力....一个人要想活得比较好就得具备各种“力”,用力的生活或者生存。
这本书大概说到:我们身处社交频繁的时代,比如微信、Facebook等平台,被生活或生存仓促地追赶。我们害怕关上门的瞬间空虚,更害怕下一秒和世界脱轨。就好比现在花大量时间刷微信和抖音的人们。但是作者强调任何成长的节点和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和内省才能到达。另外本书通篇的写作模式如下,作者每关于一个小主题都会用类似以下的建议方式,应该不做什么及应该做什么
关于生活
把日常安排得很满,让自己停不下来
独处的时间是拿回自己主导权的重要时间
关于朋友
在意朋友的数量,努力迎合他人
把时间分给重要的人
关于梦想
很在乎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人生中重要的事情由自己做决定
关于亲密关系
期待对方给自己幸福
以给予的姿态获得幸福

#书3:孤独六讲#关于孤独主题的书很多人会推荐蒋勋的孤独六讲,这本书分别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和伦理孤独6个方面去阐述;将先生说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才可以变得更丰富而华丽。在“孤独”这本书书的评语里,蒋勋说到: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孤独是多么强大的存在,它不于成为你无病的,而是你头顶之上笼罩万物的苍穹。人的孤独是无法消失,天才的孤独更无从慰藉,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吧。
“情欲孤独”,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犹如柏拉图说,人原本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外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孤独语言”,每个人都在说,却没人在听;这里作者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慢慢意会,他说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因为那个时候语言不再以习惯模式出来,而只是一种声音,它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这本书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最后如果对孤独主题想继续探索的人,也推荐苏苏老师推荐给我的孤独主题的电影,伯格曼的几部经典电影,我目前看完了他的“野草莓”,体会比较深的是孤独、冷漠会“遗传”和延续给下一代及下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