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
廉蔺门易轨,田窦相夺移。
晨风集茂林,栖鸟去枯枝。
今我唯困蒙,群士所背驰。
乡人敦懿义,济济荫光仪。
对宾颂有客,举觞咏露斯。
临乐何所叹,素丝与路歧。
诗说:
小时候,母亲曾跟蓬歌强调过一句话:穷在街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就像人们总会自觉趋利避害一样,人们也会本能地嫌贫爱富——先别着急着否认,不管你是否有意,但潜意识里,总让人第一意识自觉是先亲近富贵体面者,而忽略贫贱。
世情就是这样,无论哪个文明营造的价值观,都无法避免。因为人生存在这世上,本身就已经很艰难,因此必须作出一个选择。所以,如果你也正遭遇这样的情况,请不必去责怪任何人。天道之下,皆为蝼蚁,挣扎筹谋,只为苟活,都是可怜人。有人说,对你好是情义,不接济你是道理。这话虽然有些冷硬,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志士安贫乐道,仁人求仁得仁,二者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是以无怨言。愿诸君身处贫困者,努力立志,虽不至于成仁,亦可明心见性,无碍于物欲生死。
注:
《感旧诗》,晋曹摅所作。诗文意思很直白,就是多用了几个典故。但这些典故,都是开头两句的延伸说明。比如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当然这里说的不是负荆请罪,而是请罪之前的宾客见弃情节。再比如田蚡和窦婴被免冠,因田蚡“宫里有人”而人皆弃窦婴归田的故事。就连大自然的风都知道集于茂林,鸟都知道不栖枯枝,何况是人?这两句也是用典,前者出自《毛诗》,后者出自《国语》。接下来一句引用《易·蒙》卦里的卦辞说人处在困境,然后转折去抒情——群士所背驰。下面六句基本都是引经据典,就不一一阐述。
这里有两个常用的典故需要提一提,因为后面的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会常常见到。一个叫“墨悲丝染”,一个叫“杨子哭歧路”。
墨悲丝染最早出自哪里,蓬歌忘记了,但《千字文》里肯定有。说的是一天,墨子路过染坊的地方,看见妇人将素娟染成红色、黑色或黄色,就不由得悲伤落泪,说:“人难道不就是那素娟吗?生下来时像白纸一样,接受教育后就像染色。接受不同的教育,就是染成不同的颜色。不管染成哪种颜色,总是身不由己,总是失去了根本。”原本大体意思是这样,内容蓬歌杜撰的,嘿嘿,无伤大雅就是。
杨子哭歧路,其实就跟阮籍穷途之哭差不多的意思。杨子走到歧路,发现这分岔路可以去南边,也可以去北边,甚至可以去西边,就想着如果人立场不坚定,就像这路一样左右摇摆,万一选错了路,那岂不是南辕北辙离正道越来越远?想到这里,就难过得不由放声痛哭。这里是劝解人要谨慎对待人生、要抱道不离的意思。至于平时,也是告诫人们修身养性,不要被社会污染而忘了初衷,忘了为人的根本。
好了,话说多,摘录几首诗佐读:
归终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是朋友?人世惟艰,各自理解,莫要感叹,也莫要抱怨。其实有时候一个人真的挺好的,就像蓬歌一样,离职专心写作后,四海漂泊,昔日登门故人,今日皆已不扰,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多好呀!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好报怨的呢?
题长安壁主人·唐·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注:此亦世情,惟羞见管鲍。
增广贤文·名句摘录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结远亲。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亲故友不上门。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有酒有肉多兄弟,有难何曾见一人。
注:此亦世情,仁人志士,自当一笑置之。浑浊世人,虽读之而脸不红。写作文缺材料的反倒用得上。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