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9日,成都某小区内,梁某某持刀无故敲响王某雅家门。当保安赶来调解时,27岁的王某雅开门质问,却瞬间坠入死亡深渊。寒光闪过,利刃疯狂刺向她的头、面、胸,十处致命伤口,让年轻生命戛然而止。
开门的瞬间,她以为有保安在就安全了,妈妈满是自责:“早知道这样,就不叫物业了……” 27岁的鲜活生命,就这么没了,心都揪紧了,只求法律能给个公道。
令人震惊的是,行凶者梁某某被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仅承担部分刑事责任。检方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但这份判决结果,在受害者家属与公众心中,掀起无尽的愤怒与悲痛。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刺痛着所有人对安全与正义的期待。
对于王某雅的家人而言,这场悲剧如同晴天霹雳。案发当日正值端午佳节前夕,王某雅的母亲王女士在离家时还与女儿欢笑着讨论节日计划,谁能料到这竟是母女最后的诀别。王某雅在危急时刻向母亲求救,母亲也迅速呼叫了保安,但悲剧仍无法避免。
一年时光匆匆流逝,就在5月27日原定的庭审日,80岁的外婆步履蹒跚地来到现场,她的脸上写满了悲痛与沧桑。她老泪纵横,声音颤抖着哭诉:“我的外孙女那么年轻,那么优秀,怎么就走在了我前面。孙女给我买100元衣服,自己只穿80元的,我的孙女很孝顺我……”老人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法律能严惩凶手梁某某,让外孙女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看完真是泪目了,花一样的年纪,那么优秀……看她妈妈的视频,心都碎了。一下子老了很多,难以想象这一年时间她承受了多少痛苦,只盼正义早点到来。
铁门关闭的声响在寂静的走廊回荡,王女士攥着那封落款2月25日的道歉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墨迹未干的字句“你的女儿失去生命,我的女儿失去自由”如同一把锈迹斑斑的钝刀,在她结痂的伤口上反复剐蹭。这轻飘飘的十四字,将鲜活生命的消逝与违法者的自食恶果,荒谬地置于天平两端。
作为命案证人,王女士被迫缺席5月27日的庭前会议。透过律师的转述,她仿佛看见看守所里的梁某某,以“哪条法律规定我不能敲门”的冷静质问,将故意杀人包装成日常纠纷。
这个被鉴定为精神分裂症的嫌疑人,用逻辑严密的抗辩撕裂了诊断书的权威,让“精神病”三个字在舆论场中变得愈发沉重而可疑。
更令人齿寒的是凶手父母的冷漠。案发后连夜逃离的他们,道出的却是“每晚花一两百住宾馆”的抱怨。这荒诞的诉苦里,没有对受害者家庭的丝毫共情,只有对自身处境的顾影自怜。
当道歉信沦为文字游戏,当责任被异化为等价交换,王女士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悲痛,更是对生命价值体系崩塌的恐惧。
在女儿遇害的这一年里,王女士的生活被切割成两半:白昼是照顾八旬母亲时强撑的笑颜,深夜是翻找证据时模糊的泪眼。她的黑发被悲痛浸染成霜,曾经挂满母女合照的墙面,如今只剩褪色的相框在风中摇晃。但支撑她继续前行的,是对法律底线的坚守——精神病不该成为豁免罪恶的盾牌,每个生命都应得到法律同等的尊重与捍卫。
这场悲剧不仅撕裂了一个家庭,更撕开了社会治理的隐痛。这起案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丑恶与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