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说于孔子晚年,李零先生说,当说于公元前482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诚哉此言!他晚年回首过往一生,截取人生几个重要片断,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精准的概括。他的一生,可谓虽有憾,终无悔。
古者七岁学习“洒扫、应对”等,十五岁始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孔子,就是从十五岁开始,立下志向,并终身志于学,终身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至三十岁,学初有成,自立于社会,欲一展抱负;孔子一生治学,至四十岁,学习更加精进,达到“不惑”境界;对“知天命”和“耳顺”各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这必是表明孔子学问更上一层楼;直至七十岁,学问大成,达到圆融通透的境界,才最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治学,根据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终身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欲大有为于天下,然终未能实现,这是他的遗憾,然而,他虽遭遇挫折,矢志不渝,转而广授门徒,门人三千人,七十二贤人,欲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一生的愿望,最终,通过后人的不断努力,使儒家思想影响后代两千多年,因此,孔子一生又是无悔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老时回顾自己一生,抱有遗憾不打紧,觉得自己这一生有意义,不管这个意义多小,只要有意义,那么便不枉这一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