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上回说,贾母忆贾府当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男女皆三四十个,那是何等热闹的场景。如今八月十五,贾母率众子孙上香拜毕,便上山在凸碧山庄赏月。
贾母居中而坐,左垂手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手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因见人丁萧条,贾母又令人叫来迎春、探春、惜春三人来坐。
贾母命击鼓传花,行酒讲笑话。宝玉因父亲在座,局促不安,不敢乱讲,遂求作诗。贾政见贾母喜欢,将扇子赏了宝玉。贾兰、贾环也分别作诗,领了奖赏。喝酒行令一阵,贾母便说:“你们去吧,再让我和姑娘们多乐一会儿。”
二更时分,贾母复招女眷继续赏月。大家团团围坐。贾母看时,宝钗姊妹回家圆月去了,李纨、凤姐二人又病着,少了四人,便觉冷清了好些。
贾母不免想到往年虽老爷们常不在家,但由女眷主持的赏月之夜倒也热闹着。提到总在大场面操持的凤姐,如今因病缺席,不见一人抵十人的热闹了,贾母落寞之情与言语落在“天下事总难十全”上。
好在此年八月十五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等都与家眷在家共度十五,这是令人欣慰的。贾母遂命拿大杯斟热酒来吃。王夫人、邢夫人自是听命陪饮。
花好月圆之夜,岂能无笛声!贾母命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只言音乐多了失雅致,只用吹笛远听即可。
此时却听跟邢夫人的媳妇来说贾赦出去被石头绊崴了脚。贾母顿失赏月之趣,先命两个婆子快去看,又命邢夫人快去,且不忘嘱尤氏也快回去与贾珍团圆,称自己就睡了。尤氏说奔四十岁的十来年的老夫老妻,孝服未满,岂有自去团圆之理。贾母笑言该自罚酒,留下尤氏,命贾蓉媳妇送完邢夫人自回。
贾母兴致再被带起,带众人赏了桂花,人席换了暖酒,此刻,只听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笛声一响解烦忧,万虑齐除,大家肃然危坐,默默相赏。两盏茶毕笛声止,大家称赞不已。而贾母却说这还不及太好,这样的月夜,曲谱须拣越慢的吹来越好。
看贾母脱俗意趣,早在之前很多章回有过表现:牙牌令、茶艺、对丝绸面料的了解与色彩搭配的知识,对于昆曲的欣赏,食品的味道做法讲究等等。
而追究贾母的品味,其实与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的祖上有关。贾母为侯爵出身的史家之后,有仅次于公爵的高级爵位,“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史公去世以后,爵位世袭到子孙辈并没有降等,其孙史鼐仍袭保龄侯爵,保龄侯史鼐之弟史鼎,又封了忠靖侯,史家的爵位不但未降等,还额外加封一位侯爵。史家一门两位侯爵,保龄侯史鼐又外任外省大员,官高爵显。
七十一回里提到的南安太妃,在贾母八旬之庆见到史湘云格外高兴的言语,可透露出南安太妃与史家关系的熟稔程度。
生在史家,贾母什么没见过,什么又没享受过呢。我们在三十八回,通过“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也见识过史湘云的诗能之才。被宝玉起号称为“枕霞旧友”的史湘云的背后,便是宝玉听贾母回忆史家有一水亭为“枕霞阁”之因。这表现史家比贾家更早拥有私家园林。
我们还可以在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建议大家在缀锦阁底下吃酒,令十二优伶在藕香榭水亭子上奏乐,如此宽阔,又可近听音乐之美的氛围唯有懂得风雅之趣的贾母所有。
五十四回,贾家元宵节还通过贾母点戏表现了自己善于鉴赏昆曲的一面,湘云的爷爷即贾母之兄,他更善于琢磨戏剧唱腔与讲究乐器伴奏的一面同样令贾母受益。如果说,读者在书中看到了贾府人不同凡人的脱俗妙趣,这其实与贾母从史家带来的品味与对后辈的言传身教大有关系。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贾府的皇亲国戚身份与周围的社交圈,使他们享受与体验着当时权贵者所能极尽的一切娱乐名目,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回到内容。贾母听派去看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说大老爷已服了药,右脚的疼好些才放下心来。于是把贾赦讲的笑话告诉王夫人尤氏听,笑称自己被称偏心反落心病。王夫人等劝贾母皆为酒后说笑,不必当真。
鸳鸯为贾母贴心拿来软巾兜与大斗篷戴披上,并提醒贾母夜深,恐下露水且风吹了头,该是歇歇了。贾母再次被催不悦,称自己难得高兴,愿意醉玩到天亮。
贾母又命斟酒,大家只能陪饮说笑。夜静月明,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一缕笛音比先更显凄凉。大家寂然而坐。贾母听此声,不免触心堕泪。众人皆有凄寂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住笛。
尤氏有意讲笑话博贾母一笑,可说些便见贾母闭眼睡了,此时已四更,王夫人建议十六再赏月,贾母睁眼一看,唯有探春还陪在身边,其他姑娘们早散了。
预知后事,请看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