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校门能够凝聚着一所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但这样的大学校门却并不多见,尤其是现在大学的校门大多气魄而宏伟,却少见厚重历史和文化传承,一所大学的历史应该具有独特的文脉,并自始至终的延续和传承下去,但是我们所看到和了解的一些大学的校史却总是被人为的割裂,大学校名也总是换来换去,甚至一些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校名,也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之中。

在互联网上,我们能够经常欣赏到位于苏州市的东吴大学简朴而儒雅的校门,它能够带给我们厚重历史和优雅文化的视觉冲击,校门正面镌刻——东吴大学,背面上端横刻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而白色门柱上则竖刻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中文校训,这个著名的中文校训就是由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先生提出的。

杨永清(1891—1956)字惠卿,浙江镇海人,1891年6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杨永清父亲杨维翰,曾在苏州博习医院学习西医,并曾短期留院工作,不久就返回无锡行医多年,后因笃信基督教而弃医传教布道,成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1902年,11岁的杨永清由无锡考入东吴大学堂,先后在初等科(中学)、预科和本科学习,1909年从东吴大学堂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杨永清从东吴大学堂毕业之后,在上海清心中学堂担任了两年多的英文教师,而清心中学堂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于1861年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原名为:Laurel Institute。
1912年夏,杨永清参加清华学校秋季招生考试,被清华学校高等科录取。杨永清进入高等科三年级学习,初到清华园时,正值清华基督教青年会筹备成立,信奉基督教的杨永清参加了清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工作。杨永清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倡导发起成立了“清华同学会”,主要宗旨就是振作校风,联络感情,杨永清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
1913年夏,杨永清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是清华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因公派经费没有落实到位,这一届毕业生未能及时于当年赴美留学。杨永清回到母校东吴大学堂任教,而此时的东吴大学堂已经更名为东吴大学。
1914年8月15日,杨永清等数十名清华学校留美学生在校长周诒春的护送下,搭乘“中国号”邮轮赴美,于9月8日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在这次赴美旅途中,大家重新修订了《清华同学会章程》,选举周自齐、范源濂为名誉会长,周诒春为名誉会员,杨永清被选为同学会会长。
杨永清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主修政治学和教育学专业,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西部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学。1916年,杨永清又转学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国际公法及外交学专业,这所被誉为“政治家摇篮”的著名私立大学,位于华盛顿市中心,距离白宫仅相隔几个街区,杨永清在此就读期间,就已经开始担任中国驻华盛顿公使顾维钧的私人秘书,曾主编《中国学生月刊》,并且还担任了在美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会长,积极策划和组织了一些社会性活动,还经常跟随顾维钧参加一些外交活动。1918年,杨永清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又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1月16日,国际联盟第一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杨永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随团参加了国联成立大会。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尽管国际联盟是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下成立的,但是美国却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由于美国的缺席,致使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了国际联盟,这个国际组织只存在了26年,1945年被新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其所有档案和机构都移交给了联合国。1921年末至1922年初,太平洋裁军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杨永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秘书参加了会议,与此同时,还担任中国驻英国公使馆随员秘书。
1922年5月,杨永清回到中国,在北京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1922年8月5日,顾维钧出任北洋政府王宠惠内阁外交总长,杨永清随即到外交部任秘书和条约司佥事等职,佥事是北洋时期官署序列的中级官员,类似于科长或处长,当年鲁迅就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佥事。
从1922年8月至1927年6月,顾维钧五次出任不同内阁的外交总长,杨永清都深得顾维钧的信任,是顾维钧从事外教活动的得力助手,协助起草外交文书、照会等文件。
就在杨永清到外交部任职不久,适逢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赉恩辞职,校董事会推文乃史继任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为副校长,杨永清随即向外交部递交辞呈未获批准。
1925年6月,杨永清奉北洋政府外交部派遣,曾赴上海参与调查和处理“五卅惨案”事件,1926年1月至10月,杨永清出任中国驻伦敦领事馆领事。
1927年8月,东吴大学董事会一致通过杨永清出任东吴大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的议案,10月28日,杨永清抵达苏州,正式履新东吴大学校长,在杨永清之前,东吴大学校长都由外籍人士担任,36岁的杨永清是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

当年清华大学的《清华周刊》曾以“杨永清南下做校长”为题进行报道:“1913年同学杨君永清回国以来,供职外交部多年。月前因其母校苏州东吴大学全体邀请担任校长,又因杨君老父在苏州原籍,盼其回家,杨君遂于月末携眷出京南下,荣任校长去矣。”
1927年12月3日,东吴大学举行杨永清校长就职典礼,当时全国有13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和岭南大学最早由本国人执掌校务,杨永清在掌校期间,延聘著名教授充实师资,增添教学设备,兴建校舍,扩充场馆,建造男女生宿舍、体育馆、游泳池等,各学院院长及系主任均遴选本国教授担任,逐渐淡化教会学校色彩,这一时期,东吴大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国内一所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的高等学府。
1929年春,杨永清校长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作为东吴大学的校训,1923年1月,蒋介石曾请孙中山先生挥毫书联,孙中山先生即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并附有“介石吾弟撰句属书”、“民国十二年一月孙文”等字样,墨宝原件被保存在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
“养天地正气”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正气本指一种养生之道,后经文天祥《正气歌》,其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将天地正气赋予了高尚品德、坚贞气节、嫉恶如仇、维护正义和为民效力等人格化内涵。“法古今完人”是崇尚追求尽善尽美的个人道德情操,培养顶天立地之人格。有高尚之道德,方有高尚之人格,有高尚之人格,方有高尚之人生。

1929年,素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第一人”之称的李维格病逝,在其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卒前数日,以所置产业三分之一,输之东吴大学,资学子之贫乏者。盖不忘微时求学之艰也。”
对于李维格的这一义举,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在其《李先生一琴行谊述略》中有详细记载:“先生晚年略有蓄积,见吾校规模宏远,成绩卓著,惟科学一门,犹是幼稚时代,思有以提倡之,爰将所置上海环龙路房产约三分之一捐赠吾校,为提倡科学基础,专以资助学子之有志研究物理、应用化学及生物学,而家况贫乏之力有不逮者,盖不忘微时求学之艰难困厄也。”
李维格之子遵循其父遗愿,将房产收入在东吴大学设立科学奖学金,不久又将所售房产收入,在东吴大学校园内营建“维格堂”作为男生宿舍。当时东吴大学仅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实用学科尚属短板,李维格先生以此来促进东吴大学实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天的苏州大学校园里,“维格堂”这所八十多年的老建筑依旧保存完好,李维格的半身雕像也矗立在校园内。

1930年4月,杨永清赴美接受佛罗里达南方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东吴大学在校学生近800人,列当时所有教会大学之首,校园内建筑或正在动工,或已经竣工。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各大学成为抗日活动的中心,东吴大学自然也不列外,学校管理成为头等大事,学校管理层,既不能置身事外,又不能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约束。
1935年6月,杨永清应美国夏威夷大学邀请,前往夏威夷做暑期演讲,主题是“中国人之新动向及其成就”,又先后在埃默里大学、杜克大学、鲍登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主讲中国传统文化。1936年5月4日,杨永清应交通大学邀请,在总理纪念周上发表演讲,题目是“现代青年应有之责任”。1936年12月,杨永清又启程赴美,参加于1937年1月举行的监理公会大会,会议结束之后,在美国杜克大学、监理公会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巡回演讲,历时4-5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杨永清带领东吴大学文理两院及附中师生内迁,先后在浙江湖州和南浔继续上课,但战火很快就威胁杭嘉湖一带,东吴大学被迫解散,一部分师生转移至皖南黟县,还有一部分迁往长沙。
杨永清和部分师生于11月折回上海,就在东吴大学在上海复校前后,上海于11月11日沦陷,其时东吴大学法学院已从虹口昆山路迁至租界慕尔堂补课,杨永清等部分师生到上海之后,文理学院也借慕尔堂复课。在上海安顿之后,杨永清电召在长沙的徐景韩教务长和在黟县的附中主任孙蕴璞以及两地师生回上海,及至1938年春,东吴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分别在慕尔堂和慈淑大楼复课。
1941年2月,杨永清奉东吴大学董事会之命,远赴美国向监理公会述职。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了位于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杨永清被迫滞留美国。除了为教会工作之外,还在美国的几所大学讲课,积极参与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闻处的宣传工作,经常奔波美国各地,宣传中国抗战的艰苦形势,争取美国民众的同情和美国政府的支持。
1943年,杨永清的英文著作《China s
Religious Heritage》在美国出版,中文直译为《中国的宗教遗产》。1944年,杨永清获得了巴德温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与杨永清同时获得这一荣誉的,还有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5年,杨永清代表中国赴英国,参加联合国筹备事宜,又先后在美国旧金山和英国伦敦联合国国际秘书处担任中国外交使节。
1946年初,杨永清准备回国,但因与教会接洽东吴大学复校经费而多有耽搁,为了筹措更多的经费,杨永清在美国各地奔走,募集善款。正待准备动身回国之时,1946年6月27日,顾维钧取代魏道明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而联合国刚成立不久,正在组织召开国际会议,顾维钧希望杨永清滞留美国一段时间,辅助自己开展外交活动。
1947年2月,杨永清终于回国,东吴大学师生在上海集会欢迎校长归来。杨永清在欢迎会上深情地致辞:“永清身在海外,心在祖国。永清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之事——祖国、母校和青年。”
东吴大学经过抗日战争的磨难,校舍和教学设备损毁严重,杨永清校长频繁来往苏沪宁之间,积极协调有关方面重建东吴大学。
1947年5月,蒋介石亲自召见杨永清,询问其抗战期间在美宣传、讲学情况,了解国际形势和美国国情等。8月,杨永清再度赴美至纽约,出席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会议,同时向美国教会方面报告东吴大学复校情况,商洽东吴大学参加联合大学等事宜。
1948年12月起,杨永清因身体多病,多次向校董事会提出辞职,但都未获得批准,而位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时,校方又恳请杨永清兼任主任委员。1951年3月和7月,杨永清两次向校董事会申请辞职,还是未获批准。
1951年9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向东吴大学发出通知,命令东吴大学社会系三四年级学生及教师并入复旦大学社会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和江南大学数理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苏南师范学院,在东吴大学原校址办学,就在当年,苏南师范学院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位于上海昆山路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而会计系和东吴大学法学院院址,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自此,民国一代名校东吴大学仅存在了52年,就退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
1952年,东吴大学被拆分之后,校长杨永清被调往上海,担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顾问,杨永清到上海工作不久,就因患病休假,当他感到难以恢复正常工作,遂申请退休并获得批准。1956年3月,杨永清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去世,终年仅65岁。

就在苏州东吴大学被拆分的前一年,即1951年,东吴大学在台湾复校,这所由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继续秉持中、西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精神,致力于发展成一所精致、有特色、具前瞻性的综合性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