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先生的四句偈中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和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的四句偈到底表示的什么?而这4句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孟子曾说:人人都有良知良能,每个人都有仁和义。但是这样的良知和良能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端,就有向善的可能性,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仁义礼智的根本,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样潜在的可能性,并且去发展这样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也就是孟子的性本善。而在同一时期的告子所提出的观点与孟子完全不同,告子觉得人性本无善无恶,意思就是人刚生出来就像一个动物一样,可是经过我们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无善无恶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告子的观点是,人完全失去了他本来应该拥有的高贵之处,而是将本性的善与不善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人的一切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儒家孟子与告子有的两个观点的分歧。
同时后世的宋明时期,阳明所写的四句偈中也提出了无善无恶的观点,那么阳明的观点和孟子与告子的有何联系和区别?
首先“无善无恶心之体”,其实当我们辨析一下会发现,告子所说的性本善中的性和阳明所说的心之体中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告子所说的是生而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能性,是在本能层面的,所以他说无善无恶是人在本能层面本来就无善无恶。而阳明先生所说的无善无恶是心的无善无恶,是一个心没有发出来的状态,在心没有发出来的时候,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我们会发现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与告子所说的无善无恶是不同的。
其次“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是建立在无善无恶的心之上的,在这一句中心是发动了的心,通过心之窍,也就是人的感官而外发,因为感官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它会感受到五色和五音五味,在这时就会受外界的影响,与外界互动,也就是因为感官与外界互动了,所以说会产生善与恶,这也就是有善有恶。
并且“知善知恶是良知”,而当我们有善有恶之后,我们可以意识并且判断善与恶分别是什么,那此时我们就是知善知恶的,此时我们便具有了良知。
最后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在我们知道善与恶分别是什么之后,我们就需要做到去恶为善,阳明所说的格物,物就是事,格就是正事。
那么心意良知和格物,这四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将新理解为体与用的体,这就是本体,也就是人本来的样子。那么意物和良知都可以被理解为用,也就是工夫。首先我们不能停留在心这个层面,因为如果停留在心意就是体上的话,就是悬空妄想。同时在我们的体也就是心外发到用的时候,我们不能停留在用这个层面,因为在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走偏,会向外逐物,所以说我们又要最后回到体,回到仁心,去反观自身,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追问自己我们的价值意义和何在。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如果将良知作为体,那么意和格物就是用,而三者之间也需要形成一个闭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去向善并且追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最后,我们需要将扬名4句教中所说的心意格物良知形成一个闭环,并且到最后去追问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立起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