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牟其中
作为90后,提到首富,我能想到是李嘉诚、马云等,牟其中,我确实第一次听到。《十三邀》将近50分钟的访谈,让我对这个将近80岁的企业家敬佩不已。
正如许知远评价的:他是中国社会少见的狂想家。
面对市场对冰箱供不应求,他利用“国家禁止3.6升冰箱进口,准许3.6升以上冷冻机械进口”这一规定,从韩国定制1500万台3.61升冰箱,进口国内,在90年代大赚1500万;
1989年,他用500火车皮的罐头等生活用品,跟前苏联换4架飞机,赚1.6个亿;
1996年,他想过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将暖流引向青藏地区,将荒地变良田,他想将卫星发射上空,
他人生三进监狱,最后一次被判处“19年”,2016年出狱,他已76岁。而他依旧想着创业......、、
这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人生。
(一)浪漫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期,规则秩序尚未成熟之时,他敢为人先,敢去挑战旧规则,即便这过程中,他因为触犯当时法律被判入狱,他却从不后悔或者退缩。他深信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落后几百年的中国,需要在短短几十年赶上其他国家步伐求发展求强大,就需要有这样一批人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后来者开路,为国家做贡献。
他在潘石屹的采访中说,企业家不该只是为了“钱”而赚钱。看着他历次进监狱的原因,第一次因为在1975年文化革命时写《中国该去向何处》而被指控反革命;第三次是他计划联合专家,个人发射卫星,火箭,而被指控“信用诈骗”,很多时候,他看到的都是中国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而非是哪儿有钱赚我就赚什么。钱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他实现对国家贡献的副产品。
反思今天我们大多数年轻一代,可能关心就是“明天吃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加薪?”等关乎个人的小事,先天下忧而忧,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等宏伟壮志,在我们这代人都在渐渐消失。我们的爱国更多时候是被架空的情怀,偶尔抒发,但多数时候我们依旧囿于自我利益的挣扎中。
(二)智慧是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整个访谈中让我佩服的是,这位老人家对于历史发展以及未来有着清楚的认知与见解。他说农业时代资源是土地,谁有土地多,谁就有钱;工业时代,生产被机械代替,谁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就能购进更多机器,赚更多钱;而如今,人工智能已逐步取代人类记忆功能,下一轮贫富的竞争,就是人的智慧,谁能拥有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财富。
这点是我一直认同的。在未来要赢得自我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对自我头脑的投资,只有拥有他人无可替代的智慧,才能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个,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牟其中先生说每个人对成功定义不一样,而他希望后人是这样记住他的:有这样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的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