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与依恋,是距离我们最接近的情感,也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源泉。然而奇怪的是,直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才开始去重视与研究爱与依恋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一、哲学家对爱与依恋的看法
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然而在对爱与依恋的态度方面,无论东西方的古代哲学家们都抱持着相对否定与轻视的态度。
古代的哲学家们,往往将爱与依恋视作是激情与欲望的化身。在他们看来,博爱、无私之爱、对崇高美德的爱才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
哲学家们对世人之爱感到不安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种爱所带来的激情会让人逻辑不清、甚至失去理智;也或许是为了强调生命的尊严,以对抗面对死亡的恐惧。不管怎么说,当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已经相比过去有了天翻地覆般地进步的当下,对于他们的这些忠告,我们也没必要照单全收了。
二、依恋理论
世人之爱的基础源自于依恋,它代表了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求。依恋需求从我们一出生便已经产生,所有能让灵长类动物幼体亲近母体的行为,如黏人、吸吮、喜欢当跟屁虫、不受关注时哭闹不休等等,也都同样会出现在人类婴儿的身上。
1.依恋的作用:带来安全感
依恋理论的最基础观点,就是儿童行为受“安全”与“探索”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而探索行为,则满足了儿童适应新环境、磨练将来适应成人生活所需技能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互对立,只有当儿童身上的这两种需求达到平衡点,儿童才能够健康成长。
实验观察指出,如果儿童长期与依恋对象分开(如住院、父母不在身边等等),很快就会变得被动绝望,长大之后就有很大概率变成冷漠孤独或者过度依赖他人的人。依恋理论表明,只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堡垒,他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世界。
2.三种依恋形式
为了研究孩童的依恋机制,心理学家设置了陌生情境,通过不断增加孩子的压力,看他们如何应付环境的变化,结果发现了三种共同的应付模式。
安全型依恋
这类孩童的依恋系统运作符合上一段中的理论,他们的游戏行为和寻求安全感的行为会随着环境变动而顺畅更替。
逃避型依恋
这类孩童会压抑心中的不安,即便母亲离去,也会在表面上显得并不在意。
冲突型依恋
这类孩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焦虑不安,爱黏着别人。一旦跟母亲分开,他们会显得极度不安,但当母亲回来后,他们却经常会抗拒母亲的百般安抚。
三种依恋类型的发现,让我们可以建立起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路径之间的联系,找到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养方式。
3.成年人的依恋
成年人的情感生活中同样有着相似的依恋表现。一般来说,大多数成年人对依恋模式的选择还是会与童年时期一样。
依恋关系有着4项基本特征:
1)陪伴意愿
2)分离焦虑
3)情绪避风港
4)安全堡垒
随着孩子的成长,情绪避风港从父母扩展到伙伴;直到青春期以后,才开始出现另外的能满足全部4项依恋关系的对象,即伴侣。研究显示,成年人与伴侣分离后,会像生病住院的孩子一样感到焦虑恐慌,随后开始变得了无生气、沮丧忧郁,最后只有在情感上超脱了才能让自己复原。
三、“真爱”是什么
文艺作品总是在歌颂“真爱”,甚至在现代人的心中建立了一种类似宗教般的“真爱”崇拜。人们往往认为:真爱是一种激情,永不凋萎。你应当与真心喜欢的人在一起,而如果一旦爱情结束,你就应该离开对方。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这么单纯。放眼望去,我们身边那些相伴长久的伴侣,往往都是平淡而缺乏激情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也同样如此,激情必然是强烈而令人亢奋的,因此也必然是会快速消退的,没有人永远亢奋下去。
相反的,友爱可能才是真正持久不变的爱。友爱非常的微弱,但正像星星之火一样可以持久燃烧。友爱建立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双方是平等的、而非是单向崇拜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