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都是《奇葩说》的忠实粉丝,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只要有空闲就不间断地追。可谈话类节目如此之多,为何我沉迷这一个?
或许是源于8年前自己也曾是一个辩手所留下的辩论情结,或许是享受辩论场上的唇枪舌剑所带来的视觉盛宴,或许只是纯粹地膜拜“奇葩说”里的一个个偶像——比如情商极高、最会说话的蔡康永,他的语言就是有一种沁人心脾,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就深陷其中;比如善于引经据典、博古思今的高晓松,在形容承诺时他会说“独行万里,只为曾允你一诺”,形容爱情的坚贞时他会比喻为“十年一觉扬州梦”...他的语言总有一种神奇魔力,让你在古今中外文化精粹的汪洋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比如8年前就疯狂崇拜的学院派辩论宗师黄执中,至今他作为四辩的那场经典辩题“逆境比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带给我的精彩和震撼仍然历历在目;还有机灵睿智的马薇薇,她的鬼马精灵又环环扣杀的风格,使其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好的二辩...



在“奇葩说”之前,也许辩论(至少在我印象中)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被国内综艺舞台放大过。也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辩论”?《辞海》把“辩”解释为“辩论、辩解”,两者都是辨别、辨明的意思,“论”则解释为议论、讲述。在古希腊,人们曾把辩论称之为“辩证法”,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辩证法”,而是相互讨论、切磋,被视为是一种“交谈的艺术”。因此,我认同的一种观点,即辩论的本质就是由于人们对同一个对象持相互对立的立场,从而展开争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各自对某一种事物的视角和理解的不同进行的平等对话。“平等”是辩论的前提,换言之,如果哪一方在辩题中的立场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那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论”。

辩论自古就有,任何时代都需要辩论精神。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古希腊“奠定西方文化基础”的三位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辩论在当时成为了学者们传播知识、宣扬思想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论的初衷是在不同的声音下探究真理,并在思辩的过程中传播真理(包括自己的思想、见地)。当下,我们就更需要辩论的精神——因为要辩论,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而要有自己的观点,你得在博采众议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和提炼。而放眼四周,会低头刷朋友圈点赞附议的人不缺,而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太少。
固以为,会辩论的人是聪明的人。抛开比赛场上的辩论技巧不说,一个辩论高手一定是逻辑严谨、思路广阔、立场坚定且异常自信的人,同时他一定具备极强的语言归纳和清晰表达的能力。尤记当年,能加入法学院辩论队本身就是一件证明自身能力的荣耀。法学院辩论队的辩手,在我印象中可以说是集齐了当年学校最优秀的精英:无论是儒雅美丽的一辩徐霄、琼焕,机智幽默的二三辩文龙、晓斌,还是铿锵有力or极具共情能力、hold住全场的四辩小马、颜奇、倪豪...而事实证明,他们现如今,都成为各自职业领域内很优秀的人。

此去经年,也许我早已记不清大学课堂都讲授了些什么,但我却永远记得,那些年我们在法学院的长廊里、办公室、阶梯上、水库边彻夜讨论辩题你争我夺、只为贡献一场场精彩辩论的水木年华;此去经年,也许我还是默默无闻,但我仍然感谢那些年辩论曾所带给我的成长,让我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思维更开阔,更懂得认真聆听双方的观点,且在关键立场问题上更坚持自我。
以上,真心推荐和喜欢“奇葩说”这个极具魅力的节目,也感谢那些激情燃烧岁月中陪伴着我一起成长过来的人。真理越辩越明,愿我们都能坚持辩论精神,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