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榴花红似火的五月,端午就悄然而临。
今年端午早晨的餐桌上,腊肉粽、蛋黄粽、水果粽、粗粮粽、马蹄粽……林林总总,让人大开眼界,不由感叹粽子家族也与时俱进,品种多样。
其实过端午吃粽子,八宝馅料才是肠胃最深的记忆,以至于剥开叶片,看到糯米与花生,就有一些时光碎片在记忆的长河里泛出莹莹光辉。
小时候的端午节,我们那有包槲坠的习俗。
我猜一半是苇叶难寻,另一半是粽子个头小巧,没有槲坠豪放的包容度。槲坠内容类似粽子,多为糯米、红枣、花生米之类,形状却与粽子不同,粽子为三棱锥形,用苇叶裹就。槲坠如圆柱形吊坠,用槲叶裹身,故称槲坠,体量比粽子大两到三倍,味道也不太一样。
这和包槲坠的叶子有关,与芦苇的水泽属性不同,槲坠的衣服来自山上槲树的叶子。槲树为多年生长灌木,个头不高,弯曲粗糙,杂乱疯长,却偏偏长出了状如莲荷的大片叶子。这叶子有种特殊的清香味道,是山村蒸制食物时替代笼布的最佳选择,槲与福近似,有安康、吉祥的寓意。享用槲叶包裹的槲坠,便把美好的愿望和幸福融入身心。用槲叶包槲坠,绝妙的搭配,是世代农人生活智慧的展现。
节令刚入农历五月的门槛,人们便忙碌起来,纷纷到山上去割艾草,打槲叶,做足必要的前期准备。
这个活计一般会由家里年龄稍大的孩子们完成。槲叶大的如蒲扇,小的如手掌,把肥嫩的槲叶采集回家,先用清水轻煮,待叶子由青变为褐黄色,一摞摞捞起晾晒,再揭起两片槲叶贴紧磨擦,去掉叶子表面绒毛,放入清水中淘洗,直到污渍涤尽、叶面光滑,才可以用来包裹槲坠。小孩子也可以进行这种操作,象玩玩具一样,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漫山遍野,要多少有多少。
制作槲坠与包粽子类似,先把一片槲叶铺开展平,倒上适量泡好的糯米,配上一至两粒红枣,再点缀几颗花生,也可加入几粒红豆、豌豆做辅料。接着双手捏住槲叶各一角,轻轻卷起,成圆柱状,用粗线在外层一道一道缠绕。不耍捆太紧,需给生硬的食材留足遇热膨胀的空间,蒸熟的槲坠才能圆润丰满。
端午节前天晚上,大铁锅里添上几瓢水,把包好的槲坠摆放在锅里的竹篦上,和蒸馒头一样,用树枝树杈烧火,待锅滚沸腾,温火慢煮,约两个小时,便可熄火。槲坠已经熟在锅里了,若焖上一晚,槲叶、甜枣、豆品的养分完美浸入到糯米内,槲坠的风味才会独特绵久。
经过一夜的漫长等待,第二天掀开锅盖的刹那,一缕浓烈的气息弥漫开来,瞬间清香四溢,令人食指大动。慢慢剥去槲坠朴素的外衣,轻轻咬上一口,香甜清爽,润泽身心。
如今,和粽子一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槲坠百味俱全,花样迭出。煮熟之后的槲坠也可像粽子一样放入冰箱冷冻,随吃随取,质感不逊原味。
不过,槲坠是被赋于浓郁节日气氛的特色风味食品,在端午节前后食用,具有节日祈福的内涵和向往美好的祈愿。如果换在其他时节制作和品尝,也就失去民俗的意味了。
每到端午,看到粽子时总能想起槲坠的香甜,有源自古老的习俗,也有童年的独家记忆,或许还有对那片青青山林的深深眷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