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闲宅的这段时间,让我有了一次大批量观影体验。诚然,我不可能记得每一部电影,甚至名字都不记得。这就跟一生中,我们会见过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一样,我们不可能记得这所有的人,事,或物。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的部分,润物无声地进入我们的大脑,贮存成记忆。

偶然翻到《绿皮书》,斩获奥斯卡奖的电影果然不一样。影片开始的情节,就别有用心:白人唐尼的太太因为请黑人维修工服务,给他们喝水的杯子,被唐尼嫌弃的两指捏起,丢进垃圾桶。他认为:黑人不配用白人的水杯,太太发现后,又捡回来。观念差异,一个细节便已传达出来,简单深刻!
片中的绿皮书,是一本官方提供给那些为黑人工作的司机,用来参考的一本指南-哪些酒店可以入住,哪些餐厅可以就餐,哪些酒吧可以去嗨皮等等,当然主要目的是告知黑人雇主:有些地方,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我送出100000个可恨)。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种族主义盛行时期,毫不奇怪。人们对于有色人种的厌弃,几可媲美今时今日,我们对新冠肺病毒的恐惧。
而倒霉的唐尼在失业后,不得不去面试的雇主,竟然是有色人种!一位看起来高高在上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他家的象牙饰品与居室摆设,无不表明,他是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土老帽,在有教养、有水准、有层次的钢琴家面前,还真是云泥之别。一向没什么人生目标与行事标准的唐尼,自然不会觉得自己会得到谢利的专职司机这份工作。
本以为作为谢利巡演随行司机“没戏”的唐尼,某天夜里接到陌生电话,电话那端的谢利博士,只想跟唐尼太太通话:他希望唐尼太太同意唐尼做他的巡演随行司机。毕竟,要离开两个月之久,直到圣诞节才回来-如此绅士之举,足见其对女性的尊重,对工作角色低于自己的伙伴的尊重。那时我忽然想:而今的企业,有多少公司拿到候选人家属的电话号码是为了与其家人就工作性质、岗位特性或者特殊描述方面,与其家属郑重沟通呢?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听说过类似的案例少之又少。
巡演路上,不修边幅的唐尼数次让谢利很是无语,比如他在驾驶时吃东西,浑然忘我;吸烟,吞云吐雾,都让谢利无法理解,很是生气。而一贯“端着”的谢利,也让大大喇喇、舒适至上的唐尼,甚为鄙夷。在加油站无人看守的彩石摊前,Tony捡起了掉落地上的一枚绿色的石头,装进自己口袋的举动,被谢利的乐队伙伴全程“欣赏”并告知谢利。买过香烟回到车上的Tony刚想发动车子离开,却被谢利要求放回石头才能离开时,Tony极其火大,气难自抑,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计较,而谢利却破坏了自己的好心情。绝不让步的谢利,终究逼使Tony把石头放回原处,毕竟,他是boss,嘿嘿!
这个插曲,我感觉:素来对自己有要求、有边界感的人,与举止随意、不拘小节的人,对比太鲜明了!那个时候,排除一切身份、地位、金钱多寡、行业、甚至是颜值等因素,一个人的习惯,仍然会让观者看到自己喜欢什么,体察到自己的价值系统里,是否会包容这些疵点并因此有了思考。
得知钢琴不是斯坦威(Stanway)、工作人员又拒绝提供时,是唐尼强势坚持,终于如愿;当谢利因为与白人男子开房被拘,是唐尼想尽办法搞定;谢利演出当晚会场的餐厅,因为歧视,拒绝他就餐,他们一同去蓝鸟酒吧喝一杯,因不小心“露财”,谢利被两个混蛋盯住,是唐尼拔枪恫吓、赶跑那两个家伙。这些,都让谢利自愧不如,也不是他那个身份能做到的。所以,在谢利心里,这些,都慢慢地冲垮或者说淡化了两人之间的落差。甚至在后来的行程中,唐尼力邀谢利跟他一同在车里吃东西,谢利也能够尝试。
而在赶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因为车上坐的是黑人谢利,他们被白人警察无端拦截。在警察出言不逊时,唐尼因为他们贬损、歧视谢利而与之冲突,因此被拘。万般无奈之下,为能够让唐尼在平安夜回去陪伴家人一起度过,一直靠自己努力打拼得到一切的谢利,不得不给州长打电话,因而得以启程回家。就是这个能够请得动州长的钢琴家,替代回家路上太辛苦睡着的司机,自己驾车,直到车子停在唐尼家门前,他把熟睡的司机叫醒……
在离家前,唐尼太太要求他写信给自己,唐尼都记得。最初,他会因为写封信,费好大的劲儿。一次,谢利看他在写信,主动指点他,这样的家信,如何写,都写什么,如何措辞,两个人之间的小距离,弥合了很多。同时,唐尼太太接到行文如此优美的信后,自是喜不自禁,秀给家人们,大家都觉得唐尼变得越来越有修养。
独坐家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找唐尼一家一起过圣诞的谢利,受到了唐尼一家热烈的欢迎,尤其是唐尼太太,她知道:唐尼写信风格的改变,得益于谢利,当然,绝不仅仅是这一点而已,所以她很感激谢利。
影片中谢利放弃了内心纠结、外在一向高傲的铠甲后,他感受到了放松与自由;而始终像哥们一样对待谢利的唐尼,他的温暖、他的不拘小节,一直在,一直很亲和。或许,这就是他们能相处愉快、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的原因吧。只是,我依然记得谢利那句话: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黑,唐尼,那我到底算什么?

这本《绿皮书》,真的就是绿皮书,看过,至少它让我再度思考:人与人的区别是什么?当下很流行一种说法:品位,“向下不兼容”。那么,是不是也有向上不兼容的东西?所谓的“向下”,已经代表说话者的地位、尊卑、层次差别观念,不去评判对错。只想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向下不兼容的某些特质,相信:你也会被他人向下不兼容。So, 层次差异就出现了,段位区别也一目了然,无需多说。
《绿皮书》是一本真正的绿皮书,至少,它让我思考,让我省检自己某些时刻戴上的“有色眼镜”,会很low,会出卖自己的段位与层次。如果够成熟,如果有品位,一个人是应该能够看出所谓的差异之下,谁都有长板,自然谁也都有短板。如此,其实很公平,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