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听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照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大多成了传说。
如果你允许自己关注内心的声音和力量,了解真正的自我,那么你就能成为自己命中注定要成为你的样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大师。
这并非一种脱离现实的诗意的幻想,你可以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开始追随你的人生使命,直到你在这一领域达到精通。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和公众演说家罗伯特·格林,在他的《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中,详细阐明了这一观点。
这本书曾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本书通过分析达尔文、达芬奇、莫扎特和爱迪生等16位历史上的大师的生平,并且采访了9位当代大师,揭示了令他们成功的特质和普遍因素。
这些大师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资质平平,无论是出生时家庭优渥,还是在穷人区长大,都有可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
因为,他们都遵循了相似的人生道路,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深耕其中,达到精通。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大师们的智慧精华,并将其转化为普通人也可以用的37项策略,帮助我们在面对人生重要选择时,做到有方向、不迷茫,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几个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回归本源,找到自己的天生倾向。
就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被作为生日礼物的指南针深深吸引,玛丽·居里被父亲书房里的实验仪器迷住,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对圣诞礼物电影放映机爱不释手……
对大师们来说,也许他们的天生倾向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有时,某种活动会让人感到力量高涨,此时我们的天生倾向就会变得清晰起来。有时,激发出这种深层联系的不是某件物品或某项活动,而是文化中的某种东西,甚至是通过与真正的大师相遇而被激发出来。
正如谢尔曼所说,“迟早会有什么东西召唤我们走上某条道路,你可能还记得这个‘什么’,它是童年时的一种信号,一种当某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强烈愿望、迷恋、变故突然出现时所传递的信号: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我必须要有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我。”
回归本源,找到这些童年时的迷恋,它难以用语言表达,更像是一些感受——深深的惊叹、感官的愉悦、力量和觉悟的提升。
如果你想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通,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服从现实的理想的学徒阶段。
每当你做出职业的改变,或者获得新的技能的时候,都要重新进入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掌握必要的技能,训练自己的心智,把自己变为一个独立思考者,为通往精通之路上出现的挑战做好准备。
世上没有可以绕过学徒阶段的捷径或方法,因为人类大脑注定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去接触一个领域,才能牢牢记住复杂的技能,并将大脑解放出来,进行真正的创造性活动。
即便天才如莫扎特,也是在作了10年曲后才写出原创的重要曲目,爱因斯坦也是在进行实验的10年后,才提出有关相对论的第一个革命性理论。
当你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并将主宰自己领域的规则不断内化,此时,你将经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次转变——唤醒多维思维。
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你的任务就是积极探索自己个性中无意识的、矛盾的部分,并在整个世界中审视类似的矛盾和张力。
因为所有的这些矛盾都蕴含了关于真相的丰富信息,真相比人们直接感知到的更加深刻和复杂,通过深入研究,你会发现丰富的点子层出不穷。
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智慧,一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世界、预测趋势、快速并准确地应对各种情况的智慧。
当我们开始培养这种智慧,我们就来到了精通的第三阶段,融合直觉和理性。
我们可以通过连接自己的原始力量,发挥自己极度专注的优势,通过直觉的练习来改变自己,也可以通过内化生命力细节和拓宽全局视角等策略,综合所有形式的知识,成为通才。
如果我们遵从自己的天生倾向直到最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这种智慧。
天才也要先去学习如何砌砖和如何建造,然后再去不断寻找材料把它建起来,没有一项活动是“奇迹”。
无论你去创造什么,你只需要挖掘并重新找到一直被埋葬在你心里的东西。
无论你年龄几何,只要你与自己的天生倾向重新连接,那种原始的迷恋里的某些元素,会闪着光回到生活里,为你指明一条最终会成为你人生使命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