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点击发送,早就成为一种默认的信息传递方式,我们习惯并且乐于接受网络作为一种廉价而便捷的媒介。
即使已经不可能成为主流,仍有人在固执的坚持用笔写字、邮寄信笺,不少文化类节目也在呼吁这种传统的回归,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
几千年的习以为常竟有了当下生活的仪式感的味道。
学校邮局的信件堆彻成山,被散乱的安置在各个隔层里,据说如果半年无人认领,它们就会被回邮到出发的地方。
在我觉得扣扣短信足够满足联系的需要时,问一位朋友为什么多此一举去寄送明信片,耗时不说,还要担着收不到的风险,她的回答估计没啥水平,致使我现在一点儿想不起来。
大抵想到有个人把这远道而来的礼物放在心上,有意期待着,然后慎重打开……在落笔前字字就会反复思量,闲话家常也值得细细构思,方不辜负这翻山越岭的思念。
一位姑凉在邮局找到了寄来的信件后,禁不住热泪盈眶,就把这事发到了空间,想着她在摞摞信堆里翻来覆去的画面,我这个陌生人都心头一热。
在湘大找寻信件都要经历翻箱倒柜这么个过程,部门里一个朋友也是如此,不过比起明信片漂洋过海的时间,还是短了点。

先前,信件尚多,学校会把它们分门别类,送至各院系,以免丢失。那时邮局还没搬迁,门口一个大大的绿色邮筒特别显眼。
突然想起高中学校旁边的印象小镇,曾做过一个活动,给若干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并且保证送达,价格根据年份逐增,不知这个活动的生意如何。
生活里有人坚持记手账、有人平日里写诗作词、也有参加了四季邮局,大概有所爱是大学最值得一去的理由。
而我只有在考完一门需要长篇大论的科目,右胳膊又酸又疼时,才意识到好久不曾下笔写这么多字,手上的茧早就看不出来了。
如此怡然自得的安于现状,我还有点心安理得。
这个话题其实屯了很久很久,久到我已经不用再为报题发愁,当时看到学工之前一个同伴发了条说说,就想着我们可以去邮局问问工作人员,采访采访来取件的人,了解一下湘大的信件牵扯来的故事,做一篇有温度的微信推文。
干事接到这个报题后,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出成品,我觉得遗憾后,想把它捡起来,最终也没能落实。
那就随便写篇文章,算个交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