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讲诚心诚意,为人要真诚、诚恳,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至诚是最诚、极诚,与实诚人共事,让人塌心、放心,但要人自己也做厚道实诚人,却不一定是本心。因为那样则意味着不能抄些近道,不能做些表面文章,又何况“至诚”呢?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
在下位的人没有被上面长官欣赏、信任,或者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民不可得而治也”,有的解释为:没有办法把百姓治理好,我理解是哪里有机会施展才能去治理老百姓。
要得到上级的信任,办法就是先取信于朋友,才能称得上可信之人,否则,就无法被上级信任。
要取信于朋友,办法是先侍奉父母高兴,或者推而广之,首先家庭要和睦,亲人友爱,否则,又怎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要侍奉父母高兴,办法是先反思自己对他人是否诚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又怎么能让父母高兴呢!
说到底,重点在于提“诚身”,指出“诚身”的办法就是“明乎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自己本身就做不到真诚。
这段话源自《中庸》第20章,用词基本一致,只是《中庸》中是“顺亲”,孟子说“悦亲”,涵义还是大体一致的。
议论层层剥茧,明于善,诚于身,悦于亲,信于友,获于上,得民而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诚者,天之道也”,这句与《中庸》完全一样,诚是天理本然。“思诚者,人之道也”与“诚之者,人之道也”,稍有区别。
郑玄注:“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朱熹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孔颖达疏:“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
我理解,不管是“诚之”还是“思诚”,都是要通过不断思考学习,修炼诚,才是为人之道。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句孟子是说,至诚,做到最大的真诚,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如果不能感动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反,如果没有付出诚心诚意,妄图想感动别人,得到他人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是儒家极度推崇的思想境界,《中庸》中有详论,今天学的只是入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