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的观察日记到了最艰难的日子,每天都提醒自己留意去捕捉生活工作中有差异的地方,越提醒自己去观察去体验时,却发现更多的又是在用大脑做理性分析。许是这几天被诸多的事情困扰着,总在问题的漩涡里打转,越理越乱。哎!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要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何等的艰难啊!
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大脑,真的很难逢路转弯,俗话说不见黄河心不死,固执的人见到黄河也不死心!习惯于思考“人事”的因果关系,遇事寻找客观原因,是多年来我经常使用的思维模式,其中有收获也有困惑,若不是被研修“逼”着去观察去反思,估计也不会看到那只坐在井底里望着自己头顶的那个“娃”!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归因思维,它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它既然存在那就有存在的意义!(也顺便给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避免被别类化啊)
“人是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的动物,由于我们不仅是理性动物,而且也是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适解释的动物,所以我们会不断地为自己的恶行寻找理由,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引自临床实操培训课程,具体?)。实际上不是原因导致了结果,而是相反,人是先看到结果,然后才去寻找原因的,即所谓“事后诸葛亮”,理由是找出来的,或者是分析出来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成功与失败,好与坏……人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相匹配的理由。
是啊,把个人的不幸和痛苦常归于客观原因,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适的解释,避免反思和体验自己的内心痛苦,这不是“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嘛!《101种防御机制》中提到“经常习惯使用理智化这种防御机制的人往往有其人格的特殊之处,他们的父母大多数是缺少温情而喜欢讲道理且要求严格的人,过分使用普遍化或概括化的形式掩盖其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内心的冲突”。合理化与理智化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很少有人是从来不使用合理化这种防御的。合理化指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或情欲找一种合适的解释,其所采用的“理”,认为是属于常理或人之常情。而过分使用合理化的人,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因为明明没有理却还要强词夺理,使别人很难跟他亲近或和睦相处。
果因思维和因果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此让我们看到理由往往是人们自己找出来的或者是分析出来的,是经过了大脑的建构。那么平时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也就是结果了,看到结果一定要想到那N–1个原因,不要只想到那1个原因,这样可能更接近于问题的本来模样……怎么感觉越来越哲学化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