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随笔】电影中,我遇到的那些儿童视角(2)

【教育随笔】电影中,我遇到的那些儿童视角(2)

作者: 周世恩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11:36 被阅读0次

儿童的听——《阿甘正传》,一位母亲的金玉良言

看过多遍《阿甘正传》,每一次,都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无疑是电影史上最好的励志片之一。这部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线索并不复杂,描绘了一位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最终,主人翁阿甘“傻人有傻福”,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都创造了奇迹。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励志,无疑是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撇开“励志”,仔细琢磨阿甘成长的轨迹,你会发现,这一部电影,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成长的电影,阿甘的每一个成长关键点,对儿童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有颇多的启发和意义。

一个资历平平的孩子,如何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我想,除了运气之外,还来自于他童年时代,妈妈对她的呵护和教育。他的母亲――一位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家庭主妇,她不懂教育,但是却懂得对阿甘这样一个智障孩子进行呵护、鼓励,让他得到信心。她没有高的学历,没有研究过教育方法,但是,恰如其分的教育时机,朴素生动的语言,加之结合实际的道理讲述,却能在阿甘成长的关键节点,成为阿甘心灵成长的动力,帮助阿甘渡过一次次的困扰、艰难。

阿甘的母亲,善于赏识和鼓励孩子。小时的阿甘,因为他的两条腿弯曲厉害,医生给他加了夹板。从医院出来,他和母亲走过小镇。小镇的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阿甘,充满着不礼貌地。母亲似乎洞穿了阿甘的心思,她如一头狮子一般,不仅痛斥路人的不礼貌,并郑重地告诉阿甘:“Don’t let ever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 than you, Forrest. 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别让别人告诉他比你强,我们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上帝让所有的人都一样,那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本来,阿甘在别人的目光中,如麦芒刺身,听了妈妈的话,放下了所有的包袱,昂起头,挺直腰,一瘸一拐地,自信地走在了人群之中。

当然,这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对阿甘不仅仅说过这一句鼓励的话,她的话,在阿甘需要的时候,都会及时地出现:当阿甘自卑时,她会勉励阿甘“别让别人说他比你强。”当阿甘因为智力低下、双腿残疾痛苦时,她坚定地告诉阿甘“记住我说的话,你跟别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当他因为智商测试是75,校长不接受他上学的要求时,阿甘的妈妈又坚定的说:“也许他反应迟钝,但他和别人有一样均等的机会,他不会上智障学校,他只差5分而已。”这些话语,是甘泉,如阳光,一次又一次地将阿甘从自卑的阴影里拯救出来,一次又一次地鼓励着阿甘——智障没有什么,残疾也没有什么,至少,你还拥有着自己,你还拥有着爱你的家人。

孩子喜欢听什么?

听表扬的话,听鼓励的话,听暖人心的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如何,这都是千百年存在的事实。虽然,很多的人对赞赏教育、赏识教育有所诟病,但是,我仍然深深地觉得——赞赏教育在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只是,我们要学习赞赏的技巧,不要让赞赏漫无目标,莫让赞赏过了头,也莫让赞赏成为了儿童教育中贯穿始终的唯一策略和方法。这样,赞赏就会如甘泉清甜,滋润人心,如春风和惠,激荡情感。儿童也会在赞赏之中,信心得到提升,自尊重获得维护,心灵上得到抚慰,从而,成长也得到保护。

所有的表扬、鼓励,的确是对孩子都是一种保护。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儿童处在人生长、发展的最初阶段,无论身心,都处在幼稚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的是保护、鼓励,期望的是温暖和安全。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爱和归属的需求,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求,第五个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人的需求会在五个层次的需求中穿梭变换,但是,作为孩子,绝大部分的需要停留在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作为父母,抑或是教育工作者,对待儿童,应该尽可能去满足儿童低层次的要求,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得到,但是爱和归属,确实很多人缺失的。而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就是爱和归属感获得的最佳途径。电影中,阿甘的母亲就让阿甘获得了爱和归属感。即使他身体残疾,天生智障,自卑敏感,但是母亲的鼓励,会如清泉一样,滋润着阿甘,让他得获成长的勇气,才使阿甘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感到自卑,做人做事内心坦荡,并最终成就非凡。

阿甘的母亲,还善于结合实际的例子,去教育孩子。整个电影,都穿插着阿甘母亲的一句话:“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阿甘问妈妈,他的命运是什么的时候,她说“那要你自己弄清楚,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阿甘喜欢吃巧克力,而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巧克力售卖的巧克力,通常是各种形状、颜色的,这些巧克力,没有两块是一样的,只有当你打开包装,放到嘴里,才能知道这些巧克力到底是什么滋味。深刻的道理,原文照搬地给孩子讲上千回万遍,他未必能明白,但是,一旦结合生活常识,结合孩子实际,以简单的事物还原生活的本质时,孩子就会神奇般的明白。阿甘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能深入浅出,将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的母亲,也是一位讲道理能让孩子信服的母亲。

孩子喜欢听什么?

不是抽象的话,而是具象的话,结合着他们亲身经历、有感触的实例而讲的话,他们愿意听,也听得明白。儿童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概念、定义这些高度概括的东西,听不明白。中国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都还是说教式的模式,但是这些说教,空洞、无力,脱离了孩子生活的实际,所以我们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孩子也不明就里。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听,就会注意讲道理的方式和方法——扎根于实际生活,扎根于儿童的心理体验,这样,孩子才会懂得我们讲的道理。换句话说,我们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懂得生活实际、儿童的经历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受到点滴的教育。

(原载《师道》杂志2019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随笔】电影中,我遇到的那些儿童视角(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tb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