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山镇中老师印象·之十

作者: 晋梅一枝香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11:48 被阅读0次

                    梅骑征老师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梅骑征老师,当时的年纪在四十几岁的样子,正值盛年,是蔡山镇中的一名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囗皆碑,为人称道。

梅老师教授语文学科,兼任班主任,跟我们不在同一个年级。不过,他的公子梅永峰,是我们的同班同学。也因此,我们对他的关注也比其他年级的一般老师要多一些,印象自然也更深一些。

关于梅老师,我的印象是,他身材中等,浓眉大眼,气色红润;他发型独特,常年大背头,庄重沉稳;他常年着正装,色调清雅,整洁得体;他表情严肃,双目炯炯,犀利有神;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积淀丰厚;他腹有诗书,气质儒雅,容光焕发;他兢兢业业,勤勉忘我,情怀厚重,严于管理,认真负责;他爱生如子,嘘寒问暖,慷慨解囊,学生感念终生,知恩图报。

因不在其班,梅老师的授课风采,我未曾见识,不敢妄言。但梅老师所出的期中考试试题,我曾有幸做过。依然记得,那次的语文试题考了一个关于课下注释的填空。有一篇课文里引用了辛弃疾诗词中的“沙场秋点兵”这句话,课下的注释里,既指出了该词句的作者和出处,又引出了全文。

梅老师所出的那道题是一个填空题,要求填出“沙场秋点兵”这句话出自哪位作者的哪篇词作。作者好记,词也会背,但因这首词的标题比较长,没有几个人能记得。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少数几个同学之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填不上词作标题,至少失了一分。当时就有同学说,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现在想来,只要课本上有的内容,皆可以列入考查范围,并无不妥之处,只是,这类试题考诗词中的句子和诗词作者比较常见一些罢了。

我们经常看到梅老师在校内㪚步的情形,常常是独自一人,步伐轻缓,沉着有力,若有所思的样子。有时也见他昂首挺胸,不卑不亢,气宇轩昂的样子。有时,碰到同事,还摆摆手,面带微笑,热情地打招呼。

记得初中二年级时,梅老师所带的初一年级四班有位名叫陈超的同学,在校内捡到了一块手表并交给他。要知道,在当时,几十块钱一块的手表,可是属于贵重物品,一般的家庭是买不起,也戴不起。梅老师在欣喜之余,即时将手表上交给了学校,并特地写了一封表扬信。在第二天的早操队伍前面,他满怀激情地宣读了这封表扬信。信中热情表扬并高度赞扬陈超同学的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号召全校同学向他学习,语气中充满着欣喜之情、赞赏之意和自豪之感,令人印象深刻,事隔多年,仍然记忆犹新。当然,这也与陈超同学跟我曾是小学同学有关。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的那年,暑假在家没事干,有些无聊。一天,我来到离家附近的蔡山二中走走转转,发现前面的篮球场上有老师在打球,便走过去看球。在看球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了身边的梅老师,便与梅老师打起招呼来。当时,梅老师并不认识我是谁,尽管我早就认识他。在我作了自我介绍并提起了他的爱子永峰后,梅老师似乎立刻想起了什么,接着就如同熟人一般地与我热情地交谈了起来。当时梅老师还提出来,问我能不能到他的班级帮着上二十天的课,搞得我备感意外,毫无心理准备。尽管我此前曾在中学里面实习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但那毕竟是实习,还没有正式上过班,感觉在这里上课不合适。虽然在这里上课有利于进一步锻练并提高自己,但毕竟我的教学经验还不足,未必妥当。于是,我就跟梅老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梅老师说,他也只是临时建议而已。我知道,梅老师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才提出这个建议的,我在内心还是挺感谢梅老师的信任。

记得前些天,出于对当年蔡山镇中的诸位授业恩师的敬意和感念之情,我开始着手写一些关于当年老师的系列回忆性文章《蔡山镇中老师印象》,然后发于个人朋友圈和当年蔡山镇中班级群里,让当年的师生共享,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更多更美好更鲜活的有关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和校园生活的回忆。当年的班主任之一刘开发老师很认同我的这一创意和做法,个人阅读之余,还将我当时已写完发于群里的四篇拙作转发给他的老同事、老搭档、好友和老哥梅骑征老师共享,因为二人关系很好,经常共享班级情况和一些文章。

完全没想到的是,梅老师在看了我的四篇拙作之后,居然有感而发,写了一番文字不短的感言,而刘老师又把这个感言发在群里点名让我看,并作了说明。我看后感触良多,很快就作了回复,并请梅老师的外甥、我的同班同学兼群主胡佳喜同学转帮忙发给梅老师。其实,在胡佳喜同学转发之前,刘老师就已经作了转发。以下是梅老师读拙作之后写就并转发给刘老师的感言:

谢谢刘老师,把这篇尊师的文章发给我,让我分享了为师的荣光。陈树东是一位尊师的模范。他自己已步中年且为名师还记起儿时老师,并且在教学之余写出这样饱含深情的文章。虽然写的是刘老师,但是在蔡山镇一中教过书的老师都是这样兢兢业业,日夜拼搏,为蔡山教育辉煌史添了浓浓的一笔。所以写到刘老师也象写到其他老师一样。

漫长的三十年,人事沧桑,然而这分师生之情还在。在此,代表尚未提到的蔡山镇中老师,感谢陈树东同学,感谢继承了昔日师风的陈树东老师,感谢年年为黄梅培养俊才的陈树东名师。从师一日终身为父,陈老师身教为范,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必将登上让千万桃李敬仰的辉煌殿堂!

梅老师在他的感言中,十分热情地对本人及拙作给予了一番评价,表达了谢意与寄望,其情殷殷,十分让人感动。记得刚一读完,我就针对梅老师的感言,作了如下回复:

谢谢梅老师!您的一番评价,让晚辈愧不敢当;您的言谢之辞,让晚辈承受不起;您的热情寄望,让晚辈虽不能至,但感动万分!包括您在内的当年蔡山镇中的老师们,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永远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十分感念当年蔡山镇中的所有老师!问好梅老师!

退休后的梅老师,依然眷恋三尺讲台,退而不休,继执教鞭,余热多年,情暖杏坛;爱好写作,诗词歌赋,笔耕不缀,佳构连连,时见报端;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闻名遐迩,广受邀请,屡屡登台,不可或缺;喜欢锻练,尤好太极剑舞,习练经年,功夫皆佳,颇为不俗,曾教习武之人,为之倾倒,赞不绝口。同窗金桥,出身少林,屡次坦言,对其膜拜不已。

如今的梅老师,已退休多,年近八旬,身体依然康健,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用他的爱子永峰同学的话说,老头子,整天也是忙得不停,又是写毛笔字,又是写作,又是煅炼等。如此甚好。

在此,问好梅老师,祝福梅老师。

        《蔡山镇中老师印象》系列后记

我原本计划的《蔡山镇中老师印象》系列文章,一共是九人九篇,已经写完。加上这一篇,总共十人十篇,怎么感觉有点非常9+1的味道,但愿是十全十美吧。下面是我写该系列文章的写作初衷与感言,我想不妨以此作结吧。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写此系列回忆蔡山镇中当年授业恩师的文章,只为在再现当年老师们的生活状态、敬业精神、教学风采、教学业绩、个人魅力、道德情操以及人格风范的同时,表达我的一分敬意和感恩之情:感恩老师们当年的教诲,感恩老师们为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感恩老师们为家乡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感恩老师们在当年艰苦岁月里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礼赞老师们甘当人梯的崇高精神和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礼赞老师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没有老师们当年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没有无数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国教育气象与教育格局。因此,无论是于己还是于国,也无论是于私还是于公,在今年这个多少有点特别的劳动节期间,身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身为一名当年老师们眼里普普通通的学生,我特别感恩我的蔡山镇中的老师们当年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祝愿包括蔡山镇中在内的我所有健在的老师们,一切都好,幸福安康!

2020.5.11凌晨草于厦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蔡山镇中老师印象·之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us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