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纪读到萧规曹随的故事,虽然这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但很多历史细节值得品味。
萧规曹随中的萧是指萧何,曹是指曹参。两人都是沛县公务员和老乡,相知甚深、关系融洽,后来都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汉朝开国元勋。
天下大定后,萧何当了相国,曹参当了将军,二人却因为工作关系出现了一些裂痕。萧何临终病榻前,汉惠帝问,谁可接替你的位置?萧何回答说,知臣莫如主,您猜!汉惠帝说,曹参。萧何连忙磕头说,答对了!您找到正确的人,我死而无憾了。
曹参这边的反应也很好玩。他得知萧何去世后,第一反应是告诉管家,赶紧收拾行李,哥们要进京当相国了!果然不久后,就有使者来快递邀请信了。
一般来说,新官上任总要放三把火,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显示存在感和权威;二是辨别哪些人听话和不听话,整顿队伍;三是纠正前任的弊政,收拢人心。萧何和曹参本来就是政敌,按官场逻辑来说,曹参上台肯定得搞点新花样,才好建立自己的权威,清理萧何留下的旧臣。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曹参接任后基本遵循萧何当政时的基本路线,“举事无所变更,遵何约束”。路线定了之后,干部就是关键。曹参在选人用人方面,不以萧何划线,而是“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简单说就是专门找忠厚老实、不善文辞的,而那些思想深刻的一概请退。这样的人有啥好处?通鉴里没说,但稍微推理一下可知,这种人没有主见和创新意识,指东不会西,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
路线和干部定了之后,曹参啥也不干了,躲进小楼成一统,日夜饮酒作乐。这下满朝文武着急了,都过来想劝谏一下,曹参直接用酒堵住来客的嘴巴。有些人犯了小过错,曹参是能糊弄就糊弄,也不大发雷霆显示权威。这样久了,汉惠帝就有点责怪曹参不作为了,让他儿子窋(zhú)悄悄问咋回事。曹参这下倒发火了,把儿子打了两百大板,说“天下事哪里是你这臭小子该插嘴的。”
然后,曹参入朝对汉惠帝说,“您觉得您有您爹刘邦那么英明神武吗?”汉惠帝说,岂敢相提并论。曹参又问,“您觉得我比萧何谁更能干?”汉惠帝说,“您似乎比不上萧何。”曹参说,“答对了!高祖刘邦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很完备了。现在您老当朝,哥们当差,‘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汉惠帝说,好!曹参成功地说服了汉惠帝。
当时的人用四个字评价曹参这种做法,“载其清静,民以宁壹”。就是说,政府不瞎折腾,老百姓得以一如既往地过安宁日子。
其实,萧规曹随的成立是有前提的,比如前任得是萧何这种牛人,再比如汉初战后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能瞎折腾各种政绩工程,没有这些前提那就是敷衍塞责、不作为。因为时代是变化发展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改革不行!
当然,打着改革的名义各种朝令夕改也不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所以,哪怕是在改革的时候,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也非常重要。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萧规曹随的政治智慧!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希望一起读书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