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看到车站的这幅影片宣传语,我脑袋空白了30秒,不知道答案“会”或是“不会”。
影片的开幕句,“Forever Young”或许已是答案。
片名取自清华大学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四个时代的时空交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展现出来:
1923年:
大学生吴岭澜在面对重新选修文科和实科的迷茫,梅贻琦校长的一番话让他开始似懂非懂地重新思考了人生: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之后的他在校友不解和嘲讽的声音中独来独往,倒也静默了时光。在泰戈尔来学校演讲的时候,听到泰戈尔发表的“发觉真实的力量”。看到校长还有身边的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表情淡然却无比坚定的眼神。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厚度和方向。
自由和真实是如此美好。
1938年:
一个集绘画,抓蛇,习武术等各项技能于一身的贵族少爷沈光耀,一出场就惊艳了我的眼球。上镜的王力宏。
这样一个贵族后代,不堪忍受日军屡屡轰炸中国的暴虐,面对从军和家训的两难选择,吴岭澜老师的话和灾民的惨况让他真实面对了本心,从军了。
苦练飞行的同时他不忘开飞机空投食物给无家可依的孩子们。
敌众我寡的一次作战中,他最后望了一眼自己的战友们,开着飞机冲进了敌营。牺牲了。
而他心心念念的是对母亲的一句“对不起”。
母亲曾对他说: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不是给我增添子孙,
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的乐趣。”
知儿莫若母,母亲早已原谅,拿着他的遗物一页页翻看。心痛如锥,却唯有此物相依……
1962年:
三个孤儿陈鹏,李想,王敏佳。两男一女的同行中,穿插着爱情友情的两难选择。王敏佳喜欢着李想,俩人写了一封控诉师母的信,被发现之后,王敏佳自己承担,成全了李想的支教梦。
文革之后的可怕是让众人疯狂。批斗会上王敏佳仅存了一口气等来了一直深爱她的陈鹏。
他带她离开,去了他小时候接受沈光耀空投食物的大院子。
他对她说: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
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陈鹏专心为王敏佳刻着木头花
而内心极度愧疚的李想以为王敏佳已死,救了一对夫妻,自己却冻死了。
2007年:
张果果,被救助夫妻的儿子。陷入在商业斗争里,内心却一心向善,救助四胞胎,安排孩子的温饱问题。挣扎于虚伪浮躁的人际关系中痛苦不已。
最后他还是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拒绝了虚伪。电话这边,他道出一句:“我和他们不一样。”
四段交错又关联的故事,有对学业人生迷茫的吴岭澜,有对大家与小家迷茫的
沈光耀,有徘徊在爱情表白边缘的陈鹏,也有挣扎在真实与虚伪的之间的张果果。
但终其最后,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有些东西进入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比如信念,比如爱情……
影片的落幕是这样一段话: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那就只问初心吧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共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