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小欢喜》追到倒数第二集了,这部反映三个高三学生家庭生活的热播剧,虽然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类题材的作品,总算被搬上了银幕。

剧中的五个孩子,有四个孩子都缺爱。爸爸是副区长、妈妈很温柔的季杨杨,从小在奶奶和姥姥家长大,他从企盼父母回来,到对父母充满怨念,成了青春期与父母对立的叛逆孩子;看起来懂事上进的乔英子,其实对父母离异、妈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控制她非常受伤和不满,差点因抑郁症自杀;学霸林磊儿,妈妈去世后爸爸再婚,爸爸对他几无关爱,被小姨接到北京后总是很拘谨,担心成为别人的负担;父母双双去医疗援非的黄芷陶,虽然有同校教师舅舅陪伴教育,依然会因思念爸爸妈妈而黯然神伤……
被妈妈吵着打着的“后进生”方一凡,因为父母整天“相爱相杀”,竟成了这唯一不缺爱的孩子。

父母是有保质期的,在孩子特别需要你的时候,你如果一再错过,他就不会再把你当成他的“重要他人”,你的教育就会失效,他会在外面找自己的“重要他人”。万一他找的是个品行不端的人,他就可能会滑向错误的人生轨道。
我们的妈妈大多喜欢唠叨孩子,爸爸则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其实这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已。虽然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家长却一定要不断地重复;而当孩子表达自己诉求时,家长却不愿意耐心去倾听。

生孩子的身易,生孩子的心难。心理学家表示,在原生家庭中缺爱的孩子,会对外界的温暖尤为留恋,这就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为什么易早恋的原因。每个人、每颗心,都渴望着被爱和被关注,长期被父母忽视或过度重视,孩子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孩子说:“母爱就像湿棉袄,穿上难受,不穿还冷。”最初看到这句话时我很辛酸,可以想见我们的孩子面对家长错误的爱之表达时,心里是多么难受多么无奈!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我们的孩子怎么会不缺爱呢?!
为了不成为这样的妈妈,我选择持续地学习,以对抗体内汹涌澎湃的母爱本能。如今,我成了一名充实而又自豪的家庭教育教练,陪伴着几位家长同样喜欢成长的家长。
所幸《小欢喜》中,家长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改变着,孩子们的“失爱”状态大为改观,真好。看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我们。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近来我在每日陪伴儿子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到了。如此深沉厚重的爱,也许是我们一生都在寻觅和追求的吧?愿我能够给予儿子这样的爱。希望我那没心没肺地表态“一定要结婚,还要生仨孩子”的儿子,认为自己大多时候的母爱是一件“干棉袄“,我也要不时自检,发现棉袄湿了赶紧去烘干。
今天雨大,又得去进行烘干工作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