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道德景观 :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作者:  [美] 山姆·哈

《道德景观 :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作者:  [美] 山姆·哈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0-02-04 07:42 被阅读0次

内容简介:

基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作者革命性地指出,人类幸福完全可以由科学来指导。

从全新的角度启发读者重新思考道德问题。作者本人是美国国内与道金斯齐名的无神论者。道金斯在七十年代提出基因决定论,本书作者在新世纪提出神经决定论。

本书是一本雄心勃勃的科学-哲学著作,也是一本极富启发的大众科普读物。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道德是两个截然的领域,然而本书作者试图证明科学可以为伦理问题找到答案。鉴于道德问题的重要以及今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这本书可能会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价值观、意义、伦理,以及人生目的,都能转换为科学所能理解的事实。人类幸福因而完全取决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类大脑的状态。

作者简介:

萨姆·哈里斯,斯坦福大学哲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博士。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在美国科普界有巨大影响力。与理查德·道金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和丹尼尔·丹尼特并称“新无神论四骑士”。作品已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这是一本讨论道德的哲学书,作者基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道德哲学提出了革命性的创见。这本书认为,价值观、意义、伦理,以及人生目的,其实都是关于有意识的人的幸福问题。因而我们可以把价值观转换为科学所能理解的事实。人类幸福完全取决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类大脑的状态。

#  三分之一是注释和参考文献,剩下那三分之二中找到了好多共鸣。哈里斯说话可真冲,比道老师还冲,而且特别不留情面,狂拍保守派转头又把自由派拍一顿。可把我给喜欢坏了。

#  有时候事实和价值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不过,比起“科学如何决定人性的价值”,我更喜欢芒格说的:理性是一种道德责任。翻译有点拗口。

#  这个翻译读起来确实特别费劲。 1.批判文化相对主义 2.“道德真理”的科学认知 3.科学与宗教的不兼容性 4.脑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  我们谈论科学的时候是指“用科学方法诠释”,神经科学是借助科学方法的神经诠释手段,科学说到底是一种实践工具,而不是”诠释”本身,否则和作者讨论的”宗教”有什么差别?不认为这是一本科学哲学著作,这其实是一本科学主义著作,对作者的意见持保留态度。

贰:

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都带着灾难片的气质,这或许是类型电影的情节布置,但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这么一种看法:无论科学技术怎么进步,人类的繁荣最终还是需要依靠道德作基础。看过《银翼杀手2049》的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电影之外的现实,也让人对科学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现如今人们大谈人工智能,背后就隐藏着这样的疑问:人工智能那么聪明,如何能叫它们行事端正不作恶?道德教化能够通过科学手段达成吗?

看上去,科学和道德之间似乎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紧张关系。

科学地谈论道德,如何可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科学是一桩很晚近才发生的事业,人类有史可据地生活了一千五百多年,才勉强摸索到严肃探究周遭世界的门道;相比之下,道德则是一桩公元前就已经发生的故事。要用科学来谈论道德,带着点儿科幻小说的意思,像是20世纪现代人的一时任性,稍微读过点书的人对此都会一笑了之。

这种将道德和科学截然两分的态度据说是源自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应然”和“实然”的区分,按照这种观点,没有任何对世界的事实描述能够给予我们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性指导。举例来说,打开手机导航软件随意搜索一个目的地,你能够得到关于如何到达这一目的地的一系列事实描述:“最少步行”“最少换乘”“最短时间”“最少花费”……这些都是事实描述,但是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线,还是得由你自己来决定。可能你赶时间,急着要去目的地办事儿;又或者你时间宽裕,倒愿意在路上多走走。在这里,判断和选择有赖于偏好,而偏好则意味着看重什么,视哪些东西更有价值。

在更要紧的道德言说领域,事实和价值的这种两分让许多哲学家耗尽脑力:如果我们不能依靠事实来谈论道德,那么如何才能让道德不成为海市蜃楼般的自我安慰或是自我欺骗?正如休谟所言,“直到现在,哲学还没有毫无争议地确立了道德、推论和批评的基础;它只是尽管谈论真与伪、罪与德、美与丑,可是又不能决定这些区分的来源。”(见《人类理解研究》)

休谟同时也指出了谈论这些深奥问题本身所面临的困难:轻松而明显的哲学常常要比精确而深奥的哲学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前一种哲学更容易进入日常生活中铸成人心和情感,而且由于它论及鼓动人生的那些原动力,因而就能够改善人们的行为,看起来也就更具实用性。

可是说到底,什么是轻松而明显,什么是精确而深奥呢?有深奥的宗教教义,也有深奥的科学理论,有深奥的哲学思辨,也有深奥的日常思考。甚至可以说任何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都可能是深奥的,也有可能是轻松的。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评判标准并不在于这些宗教教义、科学理论、哲学思辨或日常思考本身,而在于人对它们的理解。固执、偏见、懒惰、刻板,都会成为妨碍理解的因素;相反,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开放的心灵,则是打开理解大门的钥匙。

科学地谈论道德,第一步就是要用钥匙打开人类理解的大门。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

有意思的是,就连休谟自己也一心想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道德,而他的着眼点则放在对人心的考察上。他将讨论人心的学问和天文学做比较,天文学家根据各种现象捕捉天体运行的规律,推定各种行星运转所依据的法则和力量;对人心的研究也该以此为参照,考察人心的各种活动是受何种秘密的机栝和原则所促动。休谟断言,如果花同样的力气来研究心理的能力和组织,也将会取得和天文学一样的进展和成就。而随着这门科学的推进,“一切自命为有学问而懂哲学的人们如果不知道它,那他们就愈可鄙了。”

不单单是休谟,霍布斯、斯宾诺莎、康德这些西方哲人都试图以某种科学的态度来言说道德。霍布斯设想把自己关于人之本性的见解当作几何学上的公理,以此为推论起点,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原理就可以按照几何学方法准确无误地、令人信服地推演出来。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甚至在体例上就完全是一本几何学论著,“定义”、“公理”和在此基础上对“命题”的证明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到了康德这里,事情则又更进了一步。“道德既不为了认识人的义务而需要另一种在人之上的存在者的理念,也不为了遵循人的义务而需要不同于法则自身之外的另一种动机。”换一句能看懂的话说,道德绝对不需要宗教,它借助实践理性就能够自给自足。(见《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最近三十年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些几个世纪前提出的老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神经科学家萨姆•哈里斯在加州大学的研究项目是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研究人们在相信、不相信和不确定等状态下的大脑神经活动。研究表明,人类在判断真假这样的事实命题,以及判断善恶这样的价值命题时,激活的是相同的脑区,使用的也是相同的大脑机制。

像“尊老爱幼”和“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两个命题,虽然前者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后者属于客观的事实描述,前者属于“应然”,后者属于“实然”。但是在大脑层面并没有对此做出区分。

由此,萨姆•哈里斯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对道德问题的启发,甚至断言科学能够而且应当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和休谟的期待一样,哈里斯认为我们在大脑的层面上对自身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明了有关人性价值的各种疑问。

在《道德景观: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一书中,哈里斯论证了所谓的“价值观”——即意义、道德以及生命的终极目的等——其实是关于有意识生物的幸福问题。因此,价值观够能转换成科学所能理解的事实:关于正面与负面的社会情感、报复性的冲动、具体法律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快乐与痛苦的神经生理学。这些事实在人类的大脑中有所反映。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类的大脑状态。一旦我们了解了思想与意图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这些心理状态又如何转化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将对他人的经验产生怎样的影响,那么原则上,所有关于善恶的讨论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科学地谈论一切,如何可能?

萨姆•哈里斯的TED演讲题为《科学可以回答道德问题》,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演讲中,这位与理查德•德沃金、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和丹尼尔•丹尼特并称为“新无神论四骑士”的科学家要言不烦地指明了在公共论辩中,科学的思维方式何以能够成为一个标准,来衡量论述和观点的有效性。

有些人坚持用极其狭隘的条件来界定“科学”,好像科学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或获取实验数据的同义词。但这种看法其实是误把科学和极小一部分科学工具划上了等号。科学并不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工具手段,科学实际上代表了我们对理解这个宇宙发生了什么所做的最佳努力。对因果联系的推测、对证据和逻辑融贯性的尊重、好奇心、对智性的诚实、对可证伪性的开放心态,凡此种种都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科学地谈论一切意味着在公共交流中充分地使用理性。1784年9月30日,康德在哥尼斯堡写下《什么是启蒙》一文,成为启蒙运动的经典文献。其中最值得重温的是康德在篇首的呼吁:“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相关文章

  • 《道德景观 :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作者:  [美] 山姆·哈

    内容简介: 基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作者革命性地指出,人类幸福完全可以由科学来指导。 从全新的角度启发读者重新思考...

  • 对神经和认知科学的基本话题

    书名:《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作者:【美】玛利亚·哈迪曼 内容:对神经和认知科学的基本话题。 基...

  • 补:2019-01-16 《人性的弱点》第39章 如何与丈夫相处

    2019-01-16 《人性的弱点》第38章 如何与丈夫相处 白雪在悦读 书名:《人性的弱点》 作者:(美)戴尔•...

  • 2019-01-15 《人性的弱点》第38章 如何与妻子相处 白

    2019-01-15 《人性的弱点》第38章 如何与妻子相处 白雪在悦读 书名:《人性的弱点》 作者:(美)戴尔•...

  • 有美在心,春暖花开

    “美的景观孕育善的人性,善的人性赋予景观以美”,这是我读完《边城》最大的感受。它的一山一水;它的一草一物;它的一老...

  • 女儿二三事202102-订蛋糕

    周日订蛋糕还算很顺利,首先,爸爸否决了去山姆店买,认为到了山姆店肯定不止蛋糕。最终还是决定在味多美,美妞和我一起挑...

  • 翻书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科学并不是无倾向性中立的,科学能寻求价值,并能从人性本身中揭示这些价值。 马斯洛认为“人性一直...

  • 爱的沟通

    爱的沟通:写给男士的科学恋爱指南 作者:【美】约翰·戈特曼朱莉·施瓦茨·戈特曼杜格拉·阿伯哈蕾切尔·阿伯哈 出版社...

  • “酱缸”文化(3)

    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在人性道德的坚守上原本就是危险的。在当今这个“趋利”社会,一些道德及人性价值在“利”面前逐渐消失...

  • 《富甲美国》荐书

    Joyce 推荐《富甲美国》 作者: [美]山姆·沃尔顿&[美]约翰·休伊 著/杨蓓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景观 :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作者:  [美] 山姆·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ni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