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分享2
本文分享 第一章 管教孩子的常见难题:情感引导能帮你做什么 之“避免消极的教育方法”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和孩子“较劲”?
伙伴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敲桌子、乱跑,你越吼他越闹; 你制定了规矩,但孩子转头就忘; 期待孩子“懂事”,结果双方都崩溃…… 其实,问题不在于孩子“不乖”,在于我们用了“错误的方法”。今天分享几个关键点,帮助大家从“对抗”走向“合作”。
二、四大核心方法:从“管孩子”到“懂孩子”
1. 停止“消极教育”:惩罚只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带孩子一起去外面吃饭,孩子不停的敲打桌子。
那有的父母习惯于用惩罚来教育孩子,他可能打骂、关禁闭、威胁(如“再敲桌子就罚站”)。 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受到一些打击或教训,好让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方式的危害: - 孩子学会“因为害怕而服从”,而非真正理解规则; - 长期可能压抑情感或变得叛逆,甚至伤害他人; - 暴力行为会代际传递,孩子未来也可能用同样方式对待他人。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问原因:“宝贝,你一直敲桌子是因为无聊吗?”- 解释后果:“敲桌子会打碎杯子,我们要一起打扫哦”- 提供选择:“你想画画还是出去走走?”(用积极行动替代错误行为)。
2. 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行为背后都有“潜台词”
孩子“不乖”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过度疲劳等。就像婴儿哭闹无非是饿了、尿了、困了、热了等,当出现哭闹,我们从以上出发满足孩子的需求后,他就立马不哭了。其实孩子越是不乖的时候,越是他缺爱的时候,父母更要冷静处理,越要给足孩子安全感!他有可能有这样的需求:- 生理需求:饿了、累了、无聊(如餐厅等待太久); - 情感需求:渴望关注、安全感不足; - 能力局限:年龄太小,无法自控(如2岁孩子无法安静坐1小时)。
3. 放下“完美期待”:别让孩子为你的焦虑买单
如果父母带着2岁的孩子外出就餐,那让孩子听话就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肯定是不会听话的,所以这个期待超出了他的能力。还有父母强迫孩子按家长时间表学会如厕,期待4岁孩子完全控制情绪不打人……这些都不合理。
针对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合理调整,例如
- 分阶段目标:如厕训练等孩子生理成熟后自然进行(约3岁); - 灵活应对:参加活动时,享受前20分钟,随时准备离场; - 降低标准:允许孩子慢热(如有的孩子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
4. 尊重天性:没有“万能公式”,只有“量身定制”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性格,都是独特的,所以要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例如:- 内向型:慢热孩子需要安全感,别强迫他立刻社交; - 外向型:热情的孩子需引导尊重他人空间; - 高敏感型:对变化适应慢,提前预告安排。
关于天性我们平常可以这样做:- 观察性格:记录孩子日常反应,找到行为模式; - 制定策略:如提前告知行程变化,减少焦虑; - 灵活调整: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如“开裆裤穿到初中又何妨”)。
三、育儿是“合作”,不是“控制”
教育子女如同进行投资,所以要共同合作,投资的回报会在未来慢慢兑现。记住三句话: 1. “先连接,再纠正”:情感需求满足后,孩子才愿意配合; 2. “你越放松,孩子越自在”:焦虑会传染,接纳不完美; 3. “最好的教育是示范”:你如何对待孩子,他就如何对待世界。
最后我们可以列个简单的行动清单: - 回到家,先蹲下来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 - 外出时,带一个小玩具,主动说“妈妈知道你等得无聊”; - 放下手机,每天留20分钟全心陪伴,观察他的需求。
总之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听话的木偶”。愿我们都能用理解与尊重,陪孩子走好这段成长之旅!










网友评论